厂商 :广州市鑫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商务部
广东 广州- 主营产品:
- 闻香炉
- 车载香炉
- 电子熏香炉
联系电话 :18922178883
商品详细描述
佛教《心经》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白话)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
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御书心经.心经浅释》
重印心经浅释序窃自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对凫今年八十有九岁矣,业重福轻,闻法太晚,以至老大无成,殊可愧也。惟早年束发受书,见案头供有心经一卷。焚香展读,正如晴空霹雳,惊破痴迷。彩射冰轮,透穿毛孔。自谓得未曾有,遂终身持之不忘。壮岁忝科第,登仕版,驰逐风尘三十年。每有危险,悉蒙解脱。晚岁归田,曾募建济南净居寺。开光之日,赤子落井,得菩萨救护。可知佛法不可思议矣。迨八十一岁,身力尚健,遂发愿日写心经分饷同仁,使皈依正觉。八年以来,并无间断。常集心经名家注解十数种,研究浏览。类多词旨高深,非初学所能企及。独梅携云大居士所注心经浅释,有杨仁山先生题辞。言简意赅,字字从大众心理流出。内中申明十八界为凡夫法,十二因缘为缘觉法,苦集灭道为声闻法,而一切全空方为菩萨法及三世佛法。如龙之点睛飞去,昔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迦叶传灯,拈花微笑。虽曰浅释,而义蕴实深。梅氏原有藏本。兹由对凫加圈点句,以便醒目。并商明携云大居士重付梨枣。不知大善知识以为何如?
乙亥五月佛弟子潘守廉谨序
洁公姻伯大人莲座顷奉:
钧谕谨聆一是拙著心经浅释,荷蒙惠赐序文,过承奖誉渐感交萦。
大著序文发挥般若奥旨,上契佛理,下契生机。至理名言与先师杨仁山老居士之序文先后同揆,姪拜读之下钦佩莫名,今以抄下一份以便朝夕读诵。现将原稿遵示奉还敬祈。[癶言]收为祷。
姻伯大人修持既获成就又复广印经教,遍施十方,自他俱利,财法双施,诚功德无量也。专复敬叩福安。
姻愚姪梅光羲顶礼
六月二十五日
心经浅释题辞
或有问于予曰:往昔疏心经者多矣。今独作为浅释,何也?予应之曰:心经文约义丰,诵之者众。皆以古疏难通,无从窥其蕴奥。不有浅释,初学何由得入?故浅释者心经之津梁也夫心经以二百六十言,摄尽六百卷般若妙义。果能自浅而深,澈见真空实相,则一大藏教,无不从此流出。所谓般若为诸佛母也。此经以心为名。心也者十界圣凡所同具也。迷则万别千差,悟则平等一致。迷误之机即在照见五蕴皆空一语耳。五蕴本空,非照之使空,乃照见其本空也。奈何众生颠倒昏迷,以空为有,沉没于苦海之中而不自觉。若以经照之,浅者渐脱尘劳,深者顿超彼岸。随机获益,岂有定法。问者唯唯而退,遂记其言于简首。
宣统乙酉仲夏石埭杨文会题于金陵祇恒精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梅光羲浅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者是菩萨之名。“般若波罗蜜多”者乃法门之名也。“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若直译之,般若此云智慧也。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盖以众生迷而不觉,日在苦趣者谓之为此岸。诸佛依智慧以修行,觉悟正道,离脱苦趣者名为彼岸也。
深即深浅之深,行即修行也。照见五蕴皆空者,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为五蕴。
色蕴者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之所思想者,皆色蕴也。
受蕴者,能领纳一切苦境乐境,及不苦不乐境者是也。
想蕴者,即种种思想是也。
行蕴者,念念迁流者是也。
识蕴者,能了别是也。
例如耳之闻声,初时只闻其铿然之声,乃即了别是声,是为耳识。同时流入意地,又了别而知其为钟声,是为意识。此能了别者即名为识也。
此了别之念又连续不断,即名此为行。
闻可爱之声则身心快乐,闻可恶之声则身心烦恼者,则是受蕴而已。
又识有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之别,此只就五六易晓者浅释之耳,实者七八都被赅摄。凡此五蕴,一切皆空。凡夫不明般若道理,妄想执著,以为实有。菩萨以深般若照之,见其当体全空也。
【度一切苦厄。】
不知般若道理,妄想五蕴是实,故造业受苦。既明般若道理,便无妄念。无妄念故,便不造业。既不造业,自不受苦。此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此人智慧第一。观自在菩萨因其为众请问,故特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乃说明五蕴皆空之理由也。问曰:一切众生,今皆确见色等五蕴都是实有,何得言菩萨见空耶?答曰:众生所执之色蕴本来空无也。众生所见有者,譬如有眼病者,忽于空中见种种亭台楼阁,以及种种草木鸟兽。虽是明明看见,然其本体本来无有。不过但是眼花所妄现耳。现在吾人耳目所遇,身心所接,一切万事万物,皆是如此。虽是宛然现有,究其本体,莫不全空,皆是一切妄心之所妄现,犹如梦境。既皆妄想所现,是故其体全空。是故应知此色与空,一而无二也。色空不二,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既不异,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故知此色本来自空,非是菩萨强观使空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也者,领纳苦乐等境之谓也。然过去之受已销归于无有。例如昔年旧事,今日回首,已渺如云烟。乐固不可复得,苦亦不可复得矣。举凡喜怒哀乐,毁誉恩仇,事过境迁,都如梦境,此过去之受空也。未来之受者,事尚未来,自无所有。例如明日天气,或雨或晴。晴有热受,雨有凉受,事尚未至,今焉能觉,此未来之受空也。现在之受,虽似有喜可喜,有忧可忧,然人生如驹过隙,俯仰之间,便成往事。细为剖析,岂唯转瞬经年,转瞬经月?沉思谛观,刹那刹那,曾无暂停?停者既无,在云何有?此现在之受空也。
想谓思想,行谓迁流,识谓了别。此三者亦莫不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皆不可得,但凡夫妄见,妄以为有耳。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五蕴若不空者,则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今此五蕴全空,无有一法可得,更何有于生灭垢净增减也哉。
生灭等云者,全是众生妄识计度耳。譬如有眼病者,忽于灯光见有圆影,五色重叠,或生或灭,或垢或净,或增或减,然自无病者观之,实一无所有也。既一无所有,更有何生灭垢净增减之足云哉?一切众生妄念之病亦复如是,于无生无灭之中妄见生灭。种种妄念,炽然而兴。大智之士,知其当体全空,如梦如幻。是故得亦梦中之得耳,失亦梦中之失耳;富贵亦梦中之富贵,贫贱亦梦中之贫贱。去来进止,行住坐卧,无非梦中,何喜怒哀乐毁誉恩仇之何(可)言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