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培训

厂商 :高密市方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 潍坊
  • 主营产品:
联系电话 :18765702256
商品详细描述

【中医】经络和诊脉的小常识!

中医学习中有两个主要内容,分别是经络和诊脉。经络是运行的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的,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可见其重要性。

中医诊脉,是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以扁鹊脉法和内经脉法为代表的古代脉法,是中医脉诊的起始和形成阶段。《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察其脏腑,以知生死之期,必知生死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所以准确掌握常脉是正确辨别病脉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前提。

经络—气血运行的路径

经,织布机上的纵线,好像一架织机上绷着竖排的线。《说文》:“经,织纵线也”。经与纬相对,“纬”指织机上的横线。古诗《织妇怨》里有“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经纬”由织机上的“纵横”进而引申为南北东西,“经”指南北,“纬”指东西,所以地球上以经纬度区分地理位置。

“经”由南北向的道路又引申指路径。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称为“经脉”,经是主干,络是分支,经与络构成了人体的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的主体是十二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高密专业中医专长培训,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的,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意思是十二经脉对于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它们互相连接,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经脉的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数十万年前,远古的人们可能无意中摔倒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把石块刺到身体的某些位置,发觉可以减轻自己的疾病,日积月累,人们逐渐积累的经验,学会了用尖硬的物体按压身体的一些特定的位置,病痛或症状即可慢慢减轻,这些位置就是最初的穴位概念。在时,人们又发现在穴位所产生的酸、麻、涨、重的感觉,中医专长培训价格,沿着一定的方向扩散,慢慢地这些穴位被连接了起来,由“点”逐渐发展成为“线”,经脉系统就这样形成了,这些特定的位置就称为“腧穴”。

古人很重视经脉腧穴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有相当篇幅都是论述针灸的,其中的《灵枢》九卷又称为《针经》。古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等,都要靠经脉互相沟通达到平衡与统一。

中医是讲究调和的,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不息,必须调和达到某种稳定,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人就会生病。通过针刺腧穴,可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重新恢复这种平衡。临床证明,针灸对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都有,特别是后遗症、等慢病、疑难杂证显著。

针灸的养生保健作用也不容忽视。相传古时官员被派到蜀中,就会让大夫用艾绒灸他们的“足三里”穴,以此来抵抗巴蜀的瘴气。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在膝下侧处,灸足三里,可以培补胃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不过古时针灸往往采用“灸”,要把皮肤烫起泡、流脓水,认为这样效果更好,所以,古人说,“若想身长安,三里常不干”。

针灸的手法有很多种,总的来说有“补”和“泻”两种作用。现在很多地方利用针灸进行美容,主要是利用针灸的手法。多采用泻法,因为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泻去这些多余的痰湿,身体自然就轻便了。但是有些女孩身体本来很匀称,却仍然希望,过用泻法就要损伤人体的正气,不只容易致病,简直是消耗生命。

另外,人体的经脉系统非常复杂,古人形容道路纵横交错,说是“九经九纬”,其实经脉更复杂百倍。除了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以外,经脉又分出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又分出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又分出十二皮部,如同一张大网,又像看不见的树枝越分越多布满周身。

另外人体还有特殊的八条经脉,不属于十二经脉运行系统而是别道奇行,称为“奇经八脉”。其中最的就是任脉和督脉,金庸先生的武侠书里一写到某位武林高手练成绝世武功,往往描写“打通了任督二脉”,其实普通人任脉和督脉本来就在面部沟通,只不过我们都没成为绝顶高手罢了。

诊脉——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

脉,又写做“脈”,本义指血脉、脉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扁鹊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脉诊是一种技艺,《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高密中医专长培训,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即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以常衡变,以变识病,初学之时常含混不清。”徐灵胎曾说:“微茫指下最难知,各绪寻来悟治丝”,他说脉诊和治丝差不多,必得其头绪方能有条不紊。

脉为血府,中医专长培训,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中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之脉见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沉迟(阳虚)、细数(阴虚)。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饮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时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究竟是什么病。

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佳的的效果。



葶苈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还有盐制、蜜制、焙制等。

  2.文献摘录“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金匮》)。“不炒则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问答》)。

  3.葶苈子不可用水洗,以免发黏。如有少量灰土,可用少量酒搓擦,晒干。

  【按语】葶苈子的炮制记载出现甚早,炮制方法也较多。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用熬(炒)法开始,炒法就成了历代炮制方法的主流,至今仍为《中国药典》的法定方法。古方中也以生品和炒制品常用。其他炮制方法不但历代不常用,近代也未保留下来。近代的盐制法和蜜制法历史文献中未见记载,使用的地区也很局限。

  葶苈子现在的炮制研究资料不但很少,而且指标单一,但也能初步说明葶苈子炒用有一定道理,似与传统认为炒后药性缓和,并适于痰饮喘咳相一致。

  在临床方面,从古方对生、炒葶苈子的应用情况来看,与现今的用法一致。历来都认为葶苈子作用较猛,易伤正气,只宜于实证,但实际上药力并不太猛烈,只要用得恰当,配伍合理,即使较大剂量也未见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对肺虚喘促水肿及脾虚胀满之证。

  (1)炒紫苏子

  ①风寒喘咳:常与(去根节)、桑白皮(蜜炙)、杏仁(去尖皮,炒)、陈皮(去白)等同用,能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用于肺感风寒,咳嗽喘逆,痰气不利,呀呷有声,如华盖散(《局方》)。

  ②痰浊喘咳:常与炒白芥子、炒莱菔子同用,治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有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作用,如三子养亲汤(《张氏医通》);若湿痰壅盛者,可用前方与二陈汤合用;若寒痰壅盛者,可再加细辛、干姜;若热痰壅盛者,可用本品与全瓜蒌、金银花、鱼腥草、葶苈子、天竺黄等化痰,降气平喘药配用。

  ③上盛下虚喘咳:常与半夏、厚朴、陈皮、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的,胸膈满闷,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能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以治上实,温肾纳气以治下虚,如苏子降气汤(《局方》)。

  (2)蜜紫苏子:肺虚喘咳:常与百合、麦冬、生地黄、川贝母等同用,能养阴,降气化痰,可用于肺阴不足,痨伤咳逆上气,痰中带血,或骨蒸潮热,倦怠乏力。若气阴两虚者,可用本品小剂量与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等同用,能补肺化痰定喘。

  (3)苏子霜:用于喘咳而又脾虚大便不实者,其配伍原则同炒苏子。

  【附】文献摘录:“略炒捣碎,主肺气喘急”(《入门》)“炒熟研碎用,治冷气,良姜拌炒用”(《得配》)。

  【按语】紫苏子的炮制方法比较简单。宋代的开始用炒法炮制,以后历代都以此法为主,也是现今的主要炮制方法。蜜制法和制霜法也被近代保留了下来,但其用途不如炒制品广泛。

  紫苏子的主要功效是降气消痰和平喘,用于润肠通便,通常只作辅助药物;而且炒制品也有润肠作用,仅作用不如生品强,同时炒后有利于煎煮,故临床以炒用为主。对虚证在方中加入小剂量的紫苏子可提高。



中医专长培训|方圆文化|高密专业中医专长培训由高密市方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高密市方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sdzhongyipeixun.com)拥有很好的服务和产品,不断地受到新老用户及业内人士的肯定和信任。我们公司是全网商盟认证会员,点击页面的商盟客服图标,可以直接与我们客服人员对话,愿我们今后的合作愉快!
标签: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