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新农村设计施工

厂商 :沭阳县千亿园林景观设计中心总部

江苏 宿迁市
  • 主营产品:
  • 园林规划设计
  • 景观假山喷泉
  • 新农村规划
联系电话 :13812312456
商品详细描述
根据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历史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与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省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十五”以来,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产总值于2002 年和2004 年连续登上1 万亿元和1.5 万亿元两个台阶,2005 年达到18468.3 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5总值达到2447 美元。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2.7 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22.5%。发展后劲明显增强,5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816 亿元,超过前20年投资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实施制造业强省战略,全省工业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发展机制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群、涌现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到2005 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9563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8%;城市化的实施,促进了全省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2005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拓展了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民就业空间,增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成效显著。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中西联动发展,全省已经形成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跨越式赶上的新局面。“双30”工程加速推进,形成了30 个经济强县增创新优势、30 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由2002 年的7967 亿元增加到2005 年的14650 亿元,年均递增18.7%;县域财政收入从277 亿元提高到502 亿元,年均递增26.9%。有22 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居全国第二位。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为城乡联动、工农联动、统筹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全省农业总体上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型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5 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928 亿元,畜牧业和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2.5%。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700 亿斤以上。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达到70 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农业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2%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800 多家。农村二三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实现增加值7500 亿元,实现利税2250 亿元,从业人员1630 万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2005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1 元,收入增幅自2002 年以来连续3 年保持在10%以上,非农收入比重提高到56%。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7185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820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199 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0841 万亩、8075 万亩和5570 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0%。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柏油路,自来水受益村达到52%,有线电视覆盖面接近50%。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正由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2005 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36 元,住房、教育和生活耐用消费品等消费增幅均在20%以上,恩格尔系数降为39.8%。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十五”期间,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33 万平方米,新建校舍629 万平方米,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参加农民达到2863 万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省农民累计减负220 多亿元,累计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6.3 亿元。乡镇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健全,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小康村、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广泛开展,2005 年全省有28 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涌现了一批民富村强的先进典型,创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成功经验,造就了一批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省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资源和市场约束日趋突出,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三农”投入稳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有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省上下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坚持不懈,积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联动的产业体系和城乡对接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盘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始终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摆到重要的位置,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

  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配置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优化新农村建设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和途径,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典型引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强求一律,杜绝形式主义。

  坚持改革驱动,市场拉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消除制约“三农”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