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肉牛养殖深加工

厂商 :厦门智诚工程投资顾问工作室

福建 厦门
  • 主营产品:
  • 项目建议书
  • 福州可行性研究报告
  • 福州厦门项目申请报告
联系电话 :13959260265
商品详细描述
1.我国农村未来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潜力。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肉类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其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与城镇差距较大,其直接原因就是“城乡收入两重天”的状况十分严重。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931.3元,到2010年为6720.6元,比2000年增长2倍以上,年均增长12.2%;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77.6元,到2010年达15780.8元,比2000年增长30多倍,年均增长13.3%。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肉类消费量的增长。
      从2005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肉类购买量年均增加3.1%,农村居民年均增加1.9%,尽管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量以快于城镇居民购买量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基数低,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24千克,2010年为36.6千克,刚超过城镇居民人均肉类购买量61.4千克的一半。事实充分说明,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人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农村的收入弹性仍然很高,要扩大肉类的消费量,需要保障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然,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2.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在向质量和多样性方向转变。
      农村居民仍处在收入越高其肉类消费越多的阶段,而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向质量和多样性方向转变。肉类在我国居民传统的饮食结构中属于较高档的食品。在我国农村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收人越高的农民对于肉、蛋、奶、鱼等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这就说明中低收入农户,尚有部分消费需求因经济支付能力不够而得不到满足。即使在城市,随着收人增加,猪牛羊禽肉、蛋、奶等大类畜产品的家庭购买量也就越多。
      从全国城镇来看,收入增加,会引起肉类消费量的增加,但是如果收入继续增加,肉类消费量是否会出现不增反减的情况呢?从2008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肉类消费量可以看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最高收入阶层中,肉类购买量出现了与收入的负相关关系,即收入增加,肉类购买量减少(如猪肉、牛肉和羊肉),但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收入者对较高质量的肉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他们愿意多花钱购买较高质量的肉类产品(如绿色和有机肉类食品);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收入者的食品消费结构已由原来以肉蛋为主转向包括鱼、虾、肉、蛋、蔬菜等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食品结构;还可能是因为肉类的需求遵循收入弹性递减的规律,当收入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其需求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
      3.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禽肉消费仍将占肉类消费的绝大比重。
      家禽业是我国传统的养殖业,在我国的畜牧生产中占较重地位。2008年我国肉类生产中,猪肉产量达到4620.5万t,牛羊肉加起来993.5万t,禽肉1533.7万t。再看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2008年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禽肉占到26.1%,农民肉类消费中禽肉占23.8%,城镇和农村居民禽肉在肉类消费中所占的总比重达到40%左右,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中禽肉将一直占据较高地位。
      4. 城镇居民户外肉类消费仍将继续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居民家庭户内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冷冻肉、半成品、熟制品、干制品等加工肉类制品的购买和户外消费显著增加。据有关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餐饮支出达到877.85元,比1995年的160.66元增长了5.5倍,同时在外用餐支出占食物总支出的比重也由9%增长到20.6%。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仅为3元,到2007年已达190元,增长61.3倍,年均增长18.8%,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13.5%。因此,在外用餐支出绝对值增长的同时,其在食品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同期增长。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收入的大幅提高,我国户外肉类消费,尤其是熟制品肉类消费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