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 :广州粤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主营产品:
- 高档观赏鱼锦鲤苗
- 超雄黄颡鱼(黄骨)苗
- 美国斑点叉尾鮰苗
联系电话 :18820404088
商品详细描述
注:【本产品鱼苗颜色为黑色,养殖成品鱼后是黄色。请放心购买!】
塘虱鱼,学名胡子鲶,俗称塘角鱼,因其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且味道鲜美,是广大群众喜欢的水产品之一。
一、塘虱鱼的生物学特性
塘虱鱼是一种喜阴怕阳、群居底栖、以摄食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鱼虾、昆虫以及其它动物的腐尸为主要饲料。但人工养殖是利用水蚯蚓、枝角类或蚕蛹、屠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以用鱼粉、花生麸、玉米粉等配合制工饲料进行喂养。
塘角鱼的种类特征及其饲养管理知识
1、塘角鱼的种类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1、塘角鱼的种类特征:鲶形目胡鲶科胡鲶属胡子鲶,学名叫Clarias fuscus,是一种市场上常见的鲶鱼,其实是它跟上段所提鲶鱼体型相似,也是光滑无鳞头扁有须,最典型的区别就是背鳍,它的背鳍基部长,有软条55-63根;臀鳍与背鳍同形,其软条39-46,不与尾鳍相连。另外它有四对须,即我们常说的有8根须,其鼻须与颏须各一对,较短;上下颌须各一对,较长。体色通常呈黑色,栖息于河流、沟渠、湖沼与稻田等泥质水体之中。食性广,不仅捕食小鱼、虾,也摄食腐败的动植物碎屑。胡子鲶与土鲶鱼差别很大,土腥味较重,很多人弃之不食,价格比较低廉。
1.2、塘角鱼的生物学特性:
塘角鱼是一种喜阴怕阳、群居底栖、以摄食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鱼虾、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腐尸为主要饲料。但人工养殖是利用水蚯蚓、枝角类或蚕蛹、屠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以用鱼粉、花生麸、玉米粉等配合制工饲料进行喂养。
2、塘角鱼的养殖
2.1 鱼塘要求。塘基四周必须要牢固,检查堵塞漏洞,进排水口要分设,预防雨季塘水漫顶(过基)使塘虱鱼随水而逃。
2.2 鱼塘消毒。鱼苗放养前,鱼塘必须彻底清除杂物、清理塘底淤泥,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5千克或茶籽麸20千克,或漂5千克兑水全塘泼洒消毒,一星期后经试水确定安全,才能放苗。
2.3 鱼苗投放。塘虱鱼的养殖,可分为混养与纯养两种方式。
sp;混养是指在养殖“四大家鱼”塘中,每667平方米混养“五指鱼”(即是每千克200尾左右)150~200尾,平时不用专门投放饲料,每667平方米可收获15~25千克塘虱鱼。
纯养是利用塘基坚实,排灌方便,水深能够控制在1.5米左右,面积一般以4×667平方米~4×667平方米为宜的鱼塘,以每667平方米放养3厘米幼苗,10000~15000尾。放苗初期,用密网布在塘边围成一个5~8平方米的小水体,先用浅水培育10~15天,随着鱼苗长大,逐日加深水位,最后拉开网布,让其在大水面生长。
2.4 日常管理。鱼苗放养后,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塘虱鱼的生长情况。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投饲量按鱼体重的8%~10%比例投放,但有些群众是以是否食完进行投饲量增减,尽量做到食完不浪费。在“四防”工作上(即防暴冷暴热、防逃、防敌害、防鱼病)做到有备而战。利用池塘纯养塘虱鱼时,通过科学管理,成活率可保证在45%~55%%以上,经过3~4个月的养殖,每667平方米可收获商品鱼350~500千克,在种苗配套供应有保障的时候,一年还可以养殖两造。
3、塘角鱼的病害防治
3.1、车轮虫病
(1)病因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2)诊断 病鱼体色变黑,触须卷曲,严重者鱼体垂悬浮于水面或静沉于池底。镜检鱼的鳃部、体表,发现有大量车轮虫。车轮虫的感染率很高,严重时致病率可高达100%,并造成大量死亡。此病主要发生于鱼种阶段(体长2.5厘米~10厘米)。
(3)防治方法 (1)鱼种在2.5厘米~10.0厘米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2)发病时每米水深用"鱼康"A型杀虫剂25毫升/亩稀释后全池泼洒,或用“鱼虫净”10毫升/亩稀释全池泼洒。
3.2、三代虫病
(1)病因 因三代虫感染引起。
(2)诊断 三代虫的虫体寄生于鱼体体表或鳃瓣上,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轻度感染者,体表有许多充血的红色小点;严重感染者,皮肤及肌肉蚀去,暴露出鳍条或脊椎骨,病鱼外部症状常误认为互相斗殴损伤。三代虫的感染率很高,常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1)用25ppm的溶液浸洗病鱼15分钟~30分钟。(2)可参照上述车轮虫治疗方法。
3.3、水霉病
(1)病因 因水霉菌感染引起。
(2)诊断 感染水霉菌往往是由于鱼体体表出现创伤或鱼卵感染所致,感染部位出现成丛的菌丝,形成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病鱼食欲减退,运动不正常,常浮游于水面后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防治方法 (1)鱼池用生石灰清塘,可以减少此病发生。(2)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密度不宜过大。(3)用30%~40%的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30分钟。
3.4、肠炎病
(1)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
(2)诊断 此病多发生于鱼种期,原因是由于投饵过多或饵料变质,造成水质污染而引起消化道感染。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以后随疾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离群缓游,不久便死亡。外观肛门外突红肿,严重者腹部半透明,可见内脏,腹腔充积黄水,肠壁微血管充血或破裂,外溢血使肠壁呈红褐色,肠内无食物,含有黄色粘液。
(3)防治方法:
① 定时定量投饵,注意饵料质量。投喂配合膨化料不可频换品种,避免鱼难于适应饲料,易得病。
② 1米水深池塘每15天泼洒“水族乐”200克/亩或“鱼菌清”2号200克/亩,发病时加倍,连用2天~3天。
③ 经常在饵料中拌些“鱼必康”“强克99”“鱼菌灵”等抗菌药。发病时每100公斤鱼拌喂“鱼宝康”250克,连喂2天。
④ 塘虱鱼混养过程中,由于密度低,发生病害的机率较低,但在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千克盐用30千克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⑤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红霉素拌入1千克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5天。
⑥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1个月后,体重50克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667平方米用10~15千克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
4、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塘角鱼技术
胡子鲶是我国南方地区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针对目前南方山区农村水源丰富、引水便利的特点,充分利用院前、屋后的空地建造小鱼池,配合农村生态家院的建设,进行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胡子鲶,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美化庭院环境。笔者于2006年6月利用庭院内面积为150m2的小池进行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胡子鲶的试验,取得了高产、高效的养殖效果。
4.1、鱼池条件
鱼池位于坐北朝南的庭院内,鱼池呈半月形,池壁四周用红砖砌成,池底土质坚硬、平坦、无底泥。鱼池的右边设有一个直径为66cm的进水口,鱼池的左边设有两个出水口,底部出水口直径为20cm,上面出水口直径为66cm,鱼池可储水的最高深度为1.2m,鱼池排注水方便。水源为来自后山的山泉水。鱼池周边种植有树龄5年的龙眼树6株。
4.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鱼种下池前15天,鱼池注入新水20cm,用生石灰75kg兑水化浆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4天后加注新水60cm,再投入两担沼气池液进行肥水,待池水变绿后试水放苗。
4.3、鱼种来源及放养
4.31 鱼种来源
6月,从北流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购进塘角鱼鱼种,鱼种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色泽统一,规格整齐,体长5cm~6cm,数量2万尾。
4.32 用庭院小水体培育塘角鱼苗种技术
4.321 培育前的准备工作
(1)培育池的建造
农家庭院空闲地、楼前屋后空地、居民楼顶均可建造培育池,场地要求不限,泥地、水泥地均可。培育池的建造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用水泥砂桨而直接用建筑用砖叠砌成池,池内用细砂或废旧塑料薄膜垫底,再用一张不渗漏塑料薄膜铺盖,注入池水即成培育池。池墙每隔一定距离要有加固砖柱。砌池用砖的选择一般多用平整的实心粘土砖。夏秋季节用白色塑料薄膜有利于散热,冬春季节用黑色塑料薄膜有利于吸热保温。培育池的大小随场地的大小和形状而定,从塑料薄膜规格和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培育池大小一般为4m2~40m2,高度20cm~45cm,培育池规格可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夏天因气温较高则培育池宜大、宜深,以便于胡子鲶苗种安全度夏,最好在培育池上方安装活动的农用遮阳网,以备盛夏阳光强烈时使用。冬天培育池也要加大、加深,同时覆盖保温膜,以确保胡子鲶苗种安全越冬。
(2)培育池的消毒
用20g/m3的兑水后喷洒在池底、池壁,消毒10分钟后方可注水。
(3)水质培育
可用清洁的河水、池水、井水、居民用自来水等,且井水和居民用自来水要经过2天~3天的曝气后方可使用。在培育池注入一定量的带有藻类的池水,4天~5天后待池水变成绿豆色即可放苗。
4.322、鱼苗放养
(1)鱼苗的选择
人工孵化的塘角鱼鱼苗,一般出膜后6天~7天称为仔鱼,体长1cm;出膜15天左右为鱼苗,体长2cm~3cm;体长4cm~10cm为鱼种。放养的胡子鲶鱼苗,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色统一、体呈嫩肉色、无畸形、游动有力的苗种入池培育。
(2)鱼体消毒
苗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或20ppm溶液浸洗1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
(3)放养密度
仔鱼放养密度为1万尾/m2左右,鱼苗放养密度为5000尾/m2左右。鱼苗培育过程中,如果放养密度过大,可适当分池疏散。应引起注意的是,鱼苗入池时要注意池水温差,胡子鲶仔鱼阶段对温度敏感,水温急剧变化时成活率明显下降,故温差超过2℃时要调节水温,直至温差基本持平后方可放苗入池。在鱼苗培育期间,要提供遮阳条件,因为鱼苗畏强光,喜栖息于池底背光处,可在培育池中投放一些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阳光强烈时,要拉开培育池上方的活动遮阳网。
4.323 投喂管理
下池后,仔鱼前期以投喂水蚤、轮虫等水生动物为主;下池7天~10天后,改为投喂水蚯蚓,鲜活饵料生物投喂前应用20ppm溶液浸洗10分钟。鱼苗阶段可以直接投喂适口的全价配合饲料,先投喂胡子鲶稚鱼饲料,随着鱼苗的长大再投喂不同粒径的胡子鲶成鱼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且营养全面,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以不影响胡子鲶下一餐抢食能力为前提,每餐只投喂至胡子鲶达到八成饱。胡子鲶鱼苗抢食凶猛,培育池水面较小则要大面积撒投饲料,以免鱼苗因抢食不均匀而造成个体大小悬殊。饲养过程中应适当投喂药饵,可以增强胡子鲶的鱼体免疫力,每隔7天用多种维生素等免疫制剂或用大蒜素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钭喂5天为一个疗程。
4.324、水质管理
(1)鱼苗入池培育早期阶段
塘角鱼苗集群于水体底部,调节升降的能力尚差,故育苗宜用浅水,水体过深会给鱼苗的摄食、生长带来不良影响,且水位过深也不利于形成鳃上呼吸器官,不利于鱼苗呼吸,水位应保持8cm~20cm,随着鱼苗的生长和环境变化(如水温升降等)再逐步加深水位。
(2)适当换水
保持优良水质的最好办法是排污换水。如发现池水发出臭味就要换水,一般情况下每隔3天~7天先排除池底污物和部分旧水,再注入新水,换水量为原池水总量的1/3~1/2,换水后投喂饲料,以增加鱼苗食欲。鱼苗培育期间,在换水时要注意水流不宜过急、过大,因为胡子鲶游泳能力差,对过急水流和强烈振动均不适应。冬天,因水温低、阳光少,一般每隔15天~2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池水总量的1/4~1/3。
(3)调节水质
良好的水环境可以确保胡子鲶苗种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一般每隔7天用8ppm生石灰水或0.3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以达到调节池水酸碱度和杀菌消毒的目的。
4.325、日常管理
(1)小心操作
对苗种捕捞、分池搬运及日常饲养等要仔细操作,避免鱼苗受伤后引起细菌感染,进而造成死亡。
(2)坚持巡视检查
每天坚持巡视1次~2次,主要观察胡子鲶的活动情况以及水温、水色、水质变化。特别是在投喂时要注意观察鱼苗摄食情况,通过观察也可及时发现疾病的一般症状,例如鱼苗离群独游于水面、不摄食、体色反常等,以便立即进行诊断和采取及时处理措施。
(3)工具消毒
凡在发病培育池用过的工具,要用浓度较大的、二氧化氯、铜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阳光下晒干,方能用于其他培育池。
4.326、病害防治
(1)肠炎病
胡子鲶有贪吃、抢吃的食性,易发生肠炎病。主要症状为病鱼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腹腔积水,有红斑,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浓血从肛门处流出。预防时,可定期在饲料中混入大蒜素和多种维生素制成药饵投喂。治疗时,用大蒜素和多种维生素拌饵投喂,投喂量为平时的1/2,每天投喂1次,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用0.3ppm二氧化氯连用3天消毒池水。
(2)疖疮病
为细菌性疾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主要在鱼体胸鳍基部生疖疮而发生脓肿,严重时溃烂,甚至造成死亡。防治方法是用土霉素和多种维生素拌饵投喂,投喂量为平时的1/2,每天投喂1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第4天用0.3ppm二氧化氯连用3天消毒池水。
(3)弯体病
又名畸形病,鱼体呈“S”形弯曲,多在苗种培育期发生,一般认为由饲料中缺少钙元素引起,同时发现弯体病也与骨骼和神经系统受粘孢子虫及吸口虫的侵袭有关。防治方法时投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对病鱼进行镜检,发现寄生虫后也应对症治疗。
(4)车轮虫病
车轮虫对不同年龄的胡子鲶都会感染,尤以鱼苗、鱼种阶段危害最大,受害鱼体变黑,触须卷曲,严重时鱼苗头朝水面垂直悬浮或静沉于水底不动。镜检鱼鳃和体表,可以发现大量车轮虫。防治方法是用1g/m3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连用2天~3天;给鱼苗投喂水蚤前,应使用0.5g/m3铜消毒池水。
(5)指环虫病
指环虫主要寄生于胡子鲶苗种的鳃上,致使鳃丝肿胀和分泌粘液增多,鳃的局部或全部呈苍白色,病鱼呼吸困难,鱼体发黑、消瘦和挣扎不安,最后垂直悬浮于水面不动,不能进食导致渐渐衰竭而死。镜检鱼鳃和体表,可以发现大量指环虫。预防方法是用20g/m3浸洗鱼体15分钟。
(6)小瓜子虫病
俗称白点病,病鱼体表、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腐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消瘦、发黑,游动异常,多因呼吸困难而死。在冬春季节水温15℃~25℃时流行,防治方法是用高聚碘或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每隔2天~3天用药1次,连用3次为一个疗程。
4.33 鱼种放养
放苗前,将盛有鱼种的塑料桶整体放入鱼池里,浸泡缓苗30分钟,再用3ppm的食盐水溶液浸泡鱼种10分钟,然后将鱼种放入鱼池中。
4.4、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鱼种下池后,选用高蛋白含量的鱼苗开口饲料进行投喂,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饵率为5%~8%,要求全池均匀撒投饲料,尽量使每尾鱼都能摄食到。饲料投喂前,应用干净的水浸泡饲料而使其软化后方可投喂,以防有些鱼苗抢食过饱胀气后死亡。经过14天的饲养,鱼苗达到体长8cm以上,可选用胡子鲶鱼专用浮水性饲料进行投喂,不用再浸泡饲料,日投饵率降低至3%~5%,且要求定时、定量地投喂,每次投喂8分钟后检查鱼池内有无剩余的饲料。具体的投喂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变化、鱼体摄食情况等适当加以增减,一般掌握在鱼体饱食量的70%~80%即可,此时大部分鱼体表现出不再争食。随着鱼体的不断生长,应选用不同蛋白含量、不同粒径的饲料进行投喂,笔者在养殖过程中全程采用名厂生产的胡子鲶鱼专用浮水性配合饲料。
(2)池水调控
胡子鲶最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0℃~28℃,要求养殖水质清新、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充足。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高密度养殖胡子鲶的要求,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就要求对池水进行合理调控。经过14天的饲养,池水开始变浓,鱼体已经生长到体长8cm以上,水位要加深至1m,水体交换量为每隔3天~4天交换1次;当鱼体体重达到30g以上时,池水深度达到1.2m,水体交换量为每隔2天~3天交换1次。炎热的夏天,应适当增加水体交换量。鱼池水体的交换方式为上进上排式。
(3)清理污物
及时清除鱼池池底杂物和水面漂浮物,定期打开底部出水口来排掉鱼粪和沉积的淤泥,保持池底和池水的清洁。
(4)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把好鱼种选择关,科学投喂,细心管理。一是控制好池水的水深、水体交换量,定时、定量进行投喂;二是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池中杂物,保持池水清洁;三是发现摄食和活动异常的鱼体,要及时捞出并检查原因,进行单独饲养观察;四是在防治鱼病过程中不使用禁用药物,按无公害标准进行养殖生产。
4.5、养殖结果
6月5日放养规格为体长5cm~6cm的塘角鱼种2万尾(30kg),养殖天数为196天,投喂饲料2892kg,当年12月底收获,共起捕胡子鲶商品鱼1796.3kg,平均体重为115g,养殖成活率78.1%,饲料系数为1.61,养殖成本为1.4285万元,其中饲料费1.2436万元,鱼药费0.0249万元,鱼种费0.09万元,其它费用0.07万元,产值达2.0119万元,利润0.583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41。
4.6、问题与讨论
(1)塘角鱼具有特殊的珊瑚状辅助呼吸器官,能浮出水面呼吸,不怕缺氧,适合小水体高密度养殖。
(2)高密度养殖塘角鱼的最大生产成本是饲料,如能培育蚯蚓、蝇蛆等动物性食物,或利用动物下脚料进行投喂,可降低养殖成本,经济效益会更高。
(3)近年来,塘角鱼商品鱼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能保持在16元/kg~20元/kg的价位,且养殖周期短,养殖获得经济效益较高,而利用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胡子鲶会成为南方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好途径。
塘虱鱼的病害防治
塘虱鱼混养过程中,由于密度低,发生病害的机率较低,但在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公斤盐用30公斤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红霉素拌入1公斤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五天。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一个月后,体重1两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亩用10—15公斤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
夏季(阳历6-8月)气温一般在26-28摄氏度之间,鱼类发病比春季略少,此时鱼种逐渐长大,抗病力有所增强。因此纤毛虫、鞭毛虫鱼病逐渐减少。另外据夏季还持续存在春季的微生物鱼病,有烂鳃、出血、赤皮、肠炎、打印病等。此时,寄生虫有锚头鳋病较为普遍。盛夏时,高产塘往往容易发生泛塘。
秋季(阳历9-10月)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一般在23-15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基本和春季相似,尤其8-9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百露心”,夏花鱼种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品吸虫、鱼虱等鱼病,秋季大规格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等病。
冬季(阳历12-2月)气温较低,一般在3-6摄氏度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亦可发生水霉病;当水温较高时,有可能产生斜管虫病和小瓜虫病等;越冬鱼类在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由于越冬房气温和水温的温差过大,鱼缺氧浮头时引起头顶部冻疮。
春夏秋冬随着气温的变化常见鱼病目前初步归纳起来有12种,其中寄生虫病主要有7种:车轮虫病、小瓜虫、指环虫、锚头鳋病,鱼虱病、鲢碘孢子虫病,中华鳋病;微生物病主要有5种: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烂鳃病,打印病、水霉病。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在养鱼的生产中,一旦发生了鱼病,轻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一部分鱼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锚头鳋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6-10厘米的鱼种可发生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露在鱼体外面的虫体上常有累枝虫等原生动物、藻类和霉菌附生,当严重感染时,使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样,从而增加了鱼体的负担,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鱼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使病鱼口腔不能关闭,无法摄食而死。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由于锚头鳋的寄生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因而皮肤上形成石榴子样的红斑。锚头鳋寄生于草、鲤等鳞片较大的鱼时,则使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肿胀不明显。
鱼放养前进行检查,发现有锚头鳋寄生时,先清除,后用浸洗后再放养。
[治疗方法]
肉眼可辨出,可用镊子来清除,然后局部用红药水涂抹伤口!(
鱼虱是一种寄生性的甲壳类动物,大部分时间寄生在金鱼身体上,只有幼虫和成虫产卵期才到水中流动。鱼虱腹面处有两个吸盘,用来吸附在金鱼身体上。口部呈针状,用来刺进鱼体,吸取血液,使患处出血变红,因而易受细菌感染。除非金鱼受大量的鱼虱侵袭,否则不易因此病而死亡。有机磷的杀虫齐是鱼虱的特效药,但对金鱼也有害处,最好的方法是用尖钳子把鱼虱逐一除去,或用敌百虫,Sera鱼池治生虫剂、美利坚治生虫剂、美利坚去吸虫特效锭、女王鲸治寄生虫剂、AZ00治外寄生虫剂治疗。
鱼放养前进行检查
细菌性烂尾、烂鳍症:由细菌引起的烂尾、烂鳍症传染性极高,从鳍条开始,继而身体腐烂至死。这种烂鳍症有两种病征,第一种由鳍边开始腐烂,再向内伸展,第二种由鳍中央部分开始,向四面八方蔓延。患处变白色,最后脱落。鱼运送或产卵后身体抵抗力会减弱,此时最易感染此疾病。病鱼一经发现,必须立即隔离,施以抗生素或叮啶黄等药剂来治疗病鱼。烂鳍症的病征出现较慢时,治疗法是更换部分缸水,清洗过滤器和添加少许食盐入缸内,并停止喂食数天。食盐疗法的作用是增加水的比重,改变水中的渗透压,透过渗透作用的变化来杀死细菌和其他的病原体。
水霉病又名白毛病。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且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其病原 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 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 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 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蓝, 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 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穿孔: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在一尾病鱼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最初是在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接着真皮也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灶。溃疡的大小、深浅不同,小的0.2-0.3×0.2-0.5厘米,大的可达2~5×2~6厘米,浅的溃疡深度仅0.1厘米左右,深的可达0.6厘米。溃疡灶内由于组织的坏死程度不同,因而溃疡面高低不平。溃疡的形状有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边缘不整齐,灶内有不规则的出血区,在一些陈旧性的溃疡灶内有水霉寄生。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穿孔的形状多为类圆形,小穿孔的直径1~2厘米,大的2-4厘米,在一尾鱼上一般仅有一个穿孔,穿孔处可见残存的骨刺。发生在尾部的溃疡则溃烂至露出骨骼。有的病鱼可见眼球突出。体表变化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见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肿胀、质地脆弱,鳃丝及肠粘膜上附有较多的粘液。
[防治方法]
1.鱼种进箱前或下塘前,用10ppm漂或20ppm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
2.,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
浸洗药物:
(1)食盐:每50公斤水加食盐1.5公斤,浸洗5分钟。
(2):20ppm浸洗10-15分钟。
(3)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用药0.3克,浸洗1-2小时。
涂抹药物:
(1)四环素或金霉素消炎油膏涂抹鱼体患部。
(2)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用凡士林调合,抹于鱼体患部。
幼鱼的脊柱弯曲常常是由于身体内的寄生虫或者是基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是药物中毒所致,如敌百虫剂量过高),而对于大鱼来说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纤毛虫,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长着短小而分布均匀的纤手,身体的中央有马蹄形的大核,患病鱼体上的囊泡就是由这些小瓜虫大量密集寄生所出现的现象。这种属于金鱼、热带鱼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发的后期鱼体表面会有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光泽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精神萎靡,有时浮游于水面,有时群集于养鱼容器之一隅,很少活动,终至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在每公斤水含1片50毫克呋喃西林的溶液中浸洗1周;或用千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三的醋酸亚汞溶液浸洗30分钟,或者稍微提升温度。原来鱼缸里的水应当彻底换掉。
烂鳃病
患烂鳃病多由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引起,故有寄生虫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两种。
(1)寄生虫烂鳃病:其病原体是指环虫或车轮虫,它们交互感染,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困难,严重时,鳃丝局部溃烂,以至鳃软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最终死亡。防治方法: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5-0.8克,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也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2克、铜0.2克、亚硫酸铁0.2克,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或选用晶体敌百虫0.2--0.3克溶于水中,泼洒在1吨饲水中,每周用药1-2次,可有效杀死水中的寄生虫。
(2)细菌性烂鳃:其病原体是水霉菌,病鱼鳃丝严重失血,鳃丝发白,严重时有絮状菌丝粘附,死亡率极高。防治方法:可选用食盐50克、小苏打50克,混合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0.7克孔雀石绿,放在100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
(3)粘孢子虫性烂鳃:其病原体是粘孢子虫,鳃丝会出现许多肉眼可见的灰白色点状或胞囊,由小变大破坏鱼鳃,当胞囊一旦破裂,无数个孢子虫进入饲水,重新侵入健康鱼的鳃部,鳃丝失血导致大批死亡。粘孢子虫引起的烂鳃病比较少见。防治方法:选用三年生枫杨树皮浸泡的汁液,吸取适量,放入十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多次用药方可见效。也可选用150克氨水,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多次用药方可见效。
(4)粘液球菌性烂鳃:其病原体是粘液球菌。病鱼鳃丝溃烂,并附有较多的白色粘液,严重时鳃丝被腐蚀成一个个小洞,软骨外露,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1-2克呋喃唑酮,溶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高浓度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11.5%浓度的氯胺丁0.05克和0.2克呋喃西林,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多次用药效果很好。
春季是鱼病多发季节,为了鱼友们更方便的鉴别与防治,以上Word文档为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1、呋喃西林(C6H6O4N4)
呋喃西林又名呋喃新。为柠檬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仅微溶于水。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杀灭力,而且细菌对本药品不产生耐药性,是治疗细菌疾病的常用药物。
2、铜(CUSO4*5H2O)
铜又名蓝矾、胆矾,含有5个分子的结晶水,为透明深蓝色结晶或粉末,在空气中失水变成白色,吸潮后又能变成蓝色,如果过于潮湿,也可以潮解,但不影响药效。铜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有收敛作用及较强的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其灭菌能力的大小常受水中各因素的影响,因此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认为池水中有机物越多、水温越低、PH值越高,铜的毒性就越小,安全浓度越大,而水温越高、PH值越低、有机物越少,则铜的毒性越大,安全浓度越小。
铜可以杀灭鱼体外部寄生的多种原虫类及蚤类,是常用的外用药物。但由于有残毒(铜可残留在鱼的鳃、肌肉、肝、肾组织内),并影响鱼的摄食及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另外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使用时应准确的测量水体。溶解铜的水,温度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3、硫酸亚铁(FESO4*7H2O)
又名绿矾、铁矾,含有7个结晶水分子。为透明、淡绿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涩,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在潮湿空气中易氧化水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的碱式硫酸铁,即无药用价值。因而要密封防潮保存。
硫酸亚铁为辅助用药,有收敛作用。主要是为铜等药物杀灭寄生虫扫除障碍。
4、敌百虫(H8CL3O4P)
该药化学名为0,0-二(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脂,为农业、畜牧业、卫生等方面广泛采用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较易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并继续分解,直至无杀活性为止。
鱼病防治上可用敌百虫粉剂,有效成分有2.5%、4%、25%、50%等不同规格,常用的是90%的晶体。
敌百虫为低毒、残留量较少、残留时间较短的有效杀虫药,其作用机制是有机磷掌管神经正常冲动传递的胆碱脂酶结合,抑制胆碱脂酶的活性,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由于乙酰胆碱在神经细胞内积累,使神经传递机能中止,导致昆虫、甲壳类等中毒死亡。在鱼病防治上,敌百虫广泛用于防治甲壳类引起的鱼病以及鱼体外和肠内的寄生蠕虫病等。
本品为紫黑色细长结晶,不透明,具蓝色金属光泽,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时即释放出氧,将有机物氧化,因而有强的杀菌力,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与蛋白结合成蛋白盐类的复合物,因此低浓度时有收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有刺激及腐蚀作用。在鱼病防治中,用以防治三代虫病、指环虫病及锚头鲺病等。
6、氯化钠(NACL)
即食盐。鱼病防治上是利用其渗透作用达到杀灭一些体外寄生虫的原生物及微生物等。
7、氯化铜(CUCL2)
为蓝色粉状物,能溶于水,其化学性质受有机物的影响较铜小。用以杀灭椎实螺,预防双穴吸虫病及血居吸虫病等。用量要准确计算,稍过量即能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8、孔雀绿(C23H25N2CL)
也叫孔雀石绿、苯甲醛绿,为翠绿色有光泽的结晶,属三苯甲烷类染料。
孔雀石绿是药用染料中抗菌效力较强的一类,可溶于水。在鱼病防治上用以防治水霉病及小瓜虫病等,效果较好。
孔雀石绿是一种光敏性药物,其毒性可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加大,因此用时需注意不能在白天阳光强烈时进行。同时池水的PH值在9以上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它不能与锌或马口铁制的器皿接触,以免因锌溶解引起鱼急性中毒。孔雀石绿不能粘在人的皮肤上,更不能进入口中。
孔雀石绿能引起鱼类的鳃和皮肤上皮细胞轻度炎症;使肾管腔有轻度扩张,肾小管壁细胞的胞核也扩大;更重要的是影响鱼肠中的酶,使酶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影响鱼的摄食及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简称SD。为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稳定,遇日光颜色可逐渐变深,应盛于避光容器内密封保存。为内服药,吸收完全,机体对其排泄较慢,有效浓度可维持较长时间,副作用和毒性均小。在鱼病防治上用以治疗肠炎和赤皮病
10、呋喃唑酮
又名痢特灵。为黄色晶体,无味,极难溶于水。有广谱抗菌作用及抗原虫作用。较少产生耐药性,毒性较低,无副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全池遍洒,可以防治白头白嘴病及烂鳃病。
11、金霉素
金黄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在空气中稳定,遇光易变质,在碱性溶液中迅速失效。不宜接触金属,以冷藏为宜。有广泛的抗菌谱,主要作用是抑菌,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用药个体可产生抗药性,但一般不高。在鱼病防治上用以防治白皮病、腐皮病等。
12、土霉素
又称地霉素。黄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性稳定,易溶于水,在碱性情况下分解失效。抗菌谱与金霉素相似,毒性很小,亦可产生耐药性,但很慢。在鱼病防治上同金霉素
联系人:陈生
电 话:13928819593
塘虱鱼,学名胡子鲶,俗称塘角鱼,因其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且味道鲜美,是广大群众喜欢的水产品之一。
一、塘虱鱼的生物学特性
塘虱鱼是一种喜阴怕阳、群居底栖、以摄食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鱼虾、昆虫以及其它动物的腐尸为主要饲料。但人工养殖是利用水蚯蚓、枝角类或蚕蛹、屠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以用鱼粉、花生麸、玉米粉等配合制工饲料进行喂养。
塘角鱼的种类特征及其饲养管理知识
1、塘角鱼的种类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1、塘角鱼的种类特征:鲶形目胡鲶科胡鲶属胡子鲶,学名叫Clarias fuscus,是一种市场上常见的鲶鱼,其实是它跟上段所提鲶鱼体型相似,也是光滑无鳞头扁有须,最典型的区别就是背鳍,它的背鳍基部长,有软条55-63根;臀鳍与背鳍同形,其软条39-46,不与尾鳍相连。另外它有四对须,即我们常说的有8根须,其鼻须与颏须各一对,较短;上下颌须各一对,较长。体色通常呈黑色,栖息于河流、沟渠、湖沼与稻田等泥质水体之中。食性广,不仅捕食小鱼、虾,也摄食腐败的动植物碎屑。胡子鲶与土鲶鱼差别很大,土腥味较重,很多人弃之不食,价格比较低廉。
1.2、塘角鱼的生物学特性:
塘角鱼是一种喜阴怕阳、群居底栖、以摄食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鱼虾、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腐尸为主要饲料。但人工养殖是利用水蚯蚓、枝角类或蚕蛹、屠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以用鱼粉、花生麸、玉米粉等配合制工饲料进行喂养。
2、塘角鱼的养殖
2.1 鱼塘要求。塘基四周必须要牢固,检查堵塞漏洞,进排水口要分设,预防雨季塘水漫顶(过基)使塘虱鱼随水而逃。
2.2 鱼塘消毒。鱼苗放养前,鱼塘必须彻底清除杂物、清理塘底淤泥,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5千克或茶籽麸20千克,或漂5千克兑水全塘泼洒消毒,一星期后经试水确定安全,才能放苗。
2.3 鱼苗投放。塘虱鱼的养殖,可分为混养与纯养两种方式。
sp;混养是指在养殖“四大家鱼”塘中,每667平方米混养“五指鱼”(即是每千克200尾左右)150~200尾,平时不用专门投放饲料,每667平方米可收获15~25千克塘虱鱼。
纯养是利用塘基坚实,排灌方便,水深能够控制在1.5米左右,面积一般以4×667平方米~4×667平方米为宜的鱼塘,以每667平方米放养3厘米幼苗,10000~15000尾。放苗初期,用密网布在塘边围成一个5~8平方米的小水体,先用浅水培育10~15天,随着鱼苗长大,逐日加深水位,最后拉开网布,让其在大水面生长。
2.4 日常管理。鱼苗放养后,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塘虱鱼的生长情况。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投饲量按鱼体重的8%~10%比例投放,但有些群众是以是否食完进行投饲量增减,尽量做到食完不浪费。在“四防”工作上(即防暴冷暴热、防逃、防敌害、防鱼病)做到有备而战。利用池塘纯养塘虱鱼时,通过科学管理,成活率可保证在45%~55%%以上,经过3~4个月的养殖,每667平方米可收获商品鱼350~500千克,在种苗配套供应有保障的时候,一年还可以养殖两造。
3、塘角鱼的病害防治
3.1、车轮虫病
(1)病因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2)诊断 病鱼体色变黑,触须卷曲,严重者鱼体垂悬浮于水面或静沉于池底。镜检鱼的鳃部、体表,发现有大量车轮虫。车轮虫的感染率很高,严重时致病率可高达100%,并造成大量死亡。此病主要发生于鱼种阶段(体长2.5厘米~10厘米)。
(3)防治方法 (1)鱼种在2.5厘米~10.0厘米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2)发病时每米水深用"鱼康"A型杀虫剂25毫升/亩稀释后全池泼洒,或用“鱼虫净”10毫升/亩稀释全池泼洒。
3.2、三代虫病
(1)病因 因三代虫感染引起。
(2)诊断 三代虫的虫体寄生于鱼体体表或鳃瓣上,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轻度感染者,体表有许多充血的红色小点;严重感染者,皮肤及肌肉蚀去,暴露出鳍条或脊椎骨,病鱼外部症状常误认为互相斗殴损伤。三代虫的感染率很高,常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1)用25ppm的溶液浸洗病鱼15分钟~30分钟。(2)可参照上述车轮虫治疗方法。
3.3、水霉病
(1)病因 因水霉菌感染引起。
(2)诊断 感染水霉菌往往是由于鱼体体表出现创伤或鱼卵感染所致,感染部位出现成丛的菌丝,形成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病鱼食欲减退,运动不正常,常浮游于水面后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防治方法 (1)鱼池用生石灰清塘,可以减少此病发生。(2)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密度不宜过大。(3)用30%~40%的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30分钟。
3.4、肠炎病
(1)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
(2)诊断 此病多发生于鱼种期,原因是由于投饵过多或饵料变质,造成水质污染而引起消化道感染。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以后随疾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离群缓游,不久便死亡。外观肛门外突红肿,严重者腹部半透明,可见内脏,腹腔充积黄水,肠壁微血管充血或破裂,外溢血使肠壁呈红褐色,肠内无食物,含有黄色粘液。
(3)防治方法:
① 定时定量投饵,注意饵料质量。投喂配合膨化料不可频换品种,避免鱼难于适应饲料,易得病。
② 1米水深池塘每15天泼洒“水族乐”200克/亩或“鱼菌清”2号200克/亩,发病时加倍,连用2天~3天。
③ 经常在饵料中拌些“鱼必康”“强克99”“鱼菌灵”等抗菌药。发病时每100公斤鱼拌喂“鱼宝康”250克,连喂2天。
④ 塘虱鱼混养过程中,由于密度低,发生病害的机率较低,但在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千克盐用30千克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⑤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红霉素拌入1千克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5天。
⑥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1个月后,体重50克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667平方米用10~15千克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
4、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塘角鱼技术
胡子鲶是我国南方地区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针对目前南方山区农村水源丰富、引水便利的特点,充分利用院前、屋后的空地建造小鱼池,配合农村生态家院的建设,进行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胡子鲶,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美化庭院环境。笔者于2006年6月利用庭院内面积为150m2的小池进行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胡子鲶的试验,取得了高产、高效的养殖效果。
4.1、鱼池条件
鱼池位于坐北朝南的庭院内,鱼池呈半月形,池壁四周用红砖砌成,池底土质坚硬、平坦、无底泥。鱼池的右边设有一个直径为66cm的进水口,鱼池的左边设有两个出水口,底部出水口直径为20cm,上面出水口直径为66cm,鱼池可储水的最高深度为1.2m,鱼池排注水方便。水源为来自后山的山泉水。鱼池周边种植有树龄5年的龙眼树6株。
4.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鱼种下池前15天,鱼池注入新水20cm,用生石灰75kg兑水化浆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4天后加注新水60cm,再投入两担沼气池液进行肥水,待池水变绿后试水放苗。
4.3、鱼种来源及放养
4.31 鱼种来源
6月,从北流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购进塘角鱼鱼种,鱼种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色泽统一,规格整齐,体长5cm~6cm,数量2万尾。
4.32 用庭院小水体培育塘角鱼苗种技术
4.321 培育前的准备工作
(1)培育池的建造
农家庭院空闲地、楼前屋后空地、居民楼顶均可建造培育池,场地要求不限,泥地、水泥地均可。培育池的建造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用水泥砂桨而直接用建筑用砖叠砌成池,池内用细砂或废旧塑料薄膜垫底,再用一张不渗漏塑料薄膜铺盖,注入池水即成培育池。池墙每隔一定距离要有加固砖柱。砌池用砖的选择一般多用平整的实心粘土砖。夏秋季节用白色塑料薄膜有利于散热,冬春季节用黑色塑料薄膜有利于吸热保温。培育池的大小随场地的大小和形状而定,从塑料薄膜规格和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培育池大小一般为4m2~40m2,高度20cm~45cm,培育池规格可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夏天因气温较高则培育池宜大、宜深,以便于胡子鲶苗种安全度夏,最好在培育池上方安装活动的农用遮阳网,以备盛夏阳光强烈时使用。冬天培育池也要加大、加深,同时覆盖保温膜,以确保胡子鲶苗种安全越冬。
(2)培育池的消毒
用20g/m3的兑水后喷洒在池底、池壁,消毒10分钟后方可注水。
(3)水质培育
可用清洁的河水、池水、井水、居民用自来水等,且井水和居民用自来水要经过2天~3天的曝气后方可使用。在培育池注入一定量的带有藻类的池水,4天~5天后待池水变成绿豆色即可放苗。
4.322、鱼苗放养
(1)鱼苗的选择
人工孵化的塘角鱼鱼苗,一般出膜后6天~7天称为仔鱼,体长1cm;出膜15天左右为鱼苗,体长2cm~3cm;体长4cm~10cm为鱼种。放养的胡子鲶鱼苗,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色统一、体呈嫩肉色、无畸形、游动有力的苗种入池培育。
(2)鱼体消毒
苗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或20ppm溶液浸洗1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
(3)放养密度
仔鱼放养密度为1万尾/m2左右,鱼苗放养密度为5000尾/m2左右。鱼苗培育过程中,如果放养密度过大,可适当分池疏散。应引起注意的是,鱼苗入池时要注意池水温差,胡子鲶仔鱼阶段对温度敏感,水温急剧变化时成活率明显下降,故温差超过2℃时要调节水温,直至温差基本持平后方可放苗入池。在鱼苗培育期间,要提供遮阳条件,因为鱼苗畏强光,喜栖息于池底背光处,可在培育池中投放一些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阳光强烈时,要拉开培育池上方的活动遮阳网。
4.323 投喂管理
下池后,仔鱼前期以投喂水蚤、轮虫等水生动物为主;下池7天~10天后,改为投喂水蚯蚓,鲜活饵料生物投喂前应用20ppm溶液浸洗10分钟。鱼苗阶段可以直接投喂适口的全价配合饲料,先投喂胡子鲶稚鱼饲料,随着鱼苗的长大再投喂不同粒径的胡子鲶成鱼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且营养全面,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以不影响胡子鲶下一餐抢食能力为前提,每餐只投喂至胡子鲶达到八成饱。胡子鲶鱼苗抢食凶猛,培育池水面较小则要大面积撒投饲料,以免鱼苗因抢食不均匀而造成个体大小悬殊。饲养过程中应适当投喂药饵,可以增强胡子鲶的鱼体免疫力,每隔7天用多种维生素等免疫制剂或用大蒜素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钭喂5天为一个疗程。
4.324、水质管理
(1)鱼苗入池培育早期阶段
塘角鱼苗集群于水体底部,调节升降的能力尚差,故育苗宜用浅水,水体过深会给鱼苗的摄食、生长带来不良影响,且水位过深也不利于形成鳃上呼吸器官,不利于鱼苗呼吸,水位应保持8cm~20cm,随着鱼苗的生长和环境变化(如水温升降等)再逐步加深水位。
(2)适当换水
保持优良水质的最好办法是排污换水。如发现池水发出臭味就要换水,一般情况下每隔3天~7天先排除池底污物和部分旧水,再注入新水,换水量为原池水总量的1/3~1/2,换水后投喂饲料,以增加鱼苗食欲。鱼苗培育期间,在换水时要注意水流不宜过急、过大,因为胡子鲶游泳能力差,对过急水流和强烈振动均不适应。冬天,因水温低、阳光少,一般每隔15天~2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池水总量的1/4~1/3。
(3)调节水质
良好的水环境可以确保胡子鲶苗种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一般每隔7天用8ppm生石灰水或0.3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以达到调节池水酸碱度和杀菌消毒的目的。
4.325、日常管理
(1)小心操作
对苗种捕捞、分池搬运及日常饲养等要仔细操作,避免鱼苗受伤后引起细菌感染,进而造成死亡。
(2)坚持巡视检查
每天坚持巡视1次~2次,主要观察胡子鲶的活动情况以及水温、水色、水质变化。特别是在投喂时要注意观察鱼苗摄食情况,通过观察也可及时发现疾病的一般症状,例如鱼苗离群独游于水面、不摄食、体色反常等,以便立即进行诊断和采取及时处理措施。
(3)工具消毒
凡在发病培育池用过的工具,要用浓度较大的、二氧化氯、铜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阳光下晒干,方能用于其他培育池。
4.326、病害防治
(1)肠炎病
胡子鲶有贪吃、抢吃的食性,易发生肠炎病。主要症状为病鱼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腹腔积水,有红斑,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浓血从肛门处流出。预防时,可定期在饲料中混入大蒜素和多种维生素制成药饵投喂。治疗时,用大蒜素和多种维生素拌饵投喂,投喂量为平时的1/2,每天投喂1次,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用0.3ppm二氧化氯连用3天消毒池水。
(2)疖疮病
为细菌性疾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主要在鱼体胸鳍基部生疖疮而发生脓肿,严重时溃烂,甚至造成死亡。防治方法是用土霉素和多种维生素拌饵投喂,投喂量为平时的1/2,每天投喂1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第4天用0.3ppm二氧化氯连用3天消毒池水。
(3)弯体病
又名畸形病,鱼体呈“S”形弯曲,多在苗种培育期发生,一般认为由饲料中缺少钙元素引起,同时发现弯体病也与骨骼和神经系统受粘孢子虫及吸口虫的侵袭有关。防治方法时投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对病鱼进行镜检,发现寄生虫后也应对症治疗。
(4)车轮虫病
车轮虫对不同年龄的胡子鲶都会感染,尤以鱼苗、鱼种阶段危害最大,受害鱼体变黑,触须卷曲,严重时鱼苗头朝水面垂直悬浮或静沉于水底不动。镜检鱼鳃和体表,可以发现大量车轮虫。防治方法是用1g/m3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连用2天~3天;给鱼苗投喂水蚤前,应使用0.5g/m3铜消毒池水。
(5)指环虫病
指环虫主要寄生于胡子鲶苗种的鳃上,致使鳃丝肿胀和分泌粘液增多,鳃的局部或全部呈苍白色,病鱼呼吸困难,鱼体发黑、消瘦和挣扎不安,最后垂直悬浮于水面不动,不能进食导致渐渐衰竭而死。镜检鱼鳃和体表,可以发现大量指环虫。预防方法是用20g/m3浸洗鱼体15分钟。
(6)小瓜子虫病
俗称白点病,病鱼体表、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腐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消瘦、发黑,游动异常,多因呼吸困难而死。在冬春季节水温15℃~25℃时流行,防治方法是用高聚碘或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每隔2天~3天用药1次,连用3次为一个疗程。
4.33 鱼种放养
放苗前,将盛有鱼种的塑料桶整体放入鱼池里,浸泡缓苗30分钟,再用3ppm的食盐水溶液浸泡鱼种10分钟,然后将鱼种放入鱼池中。
4.4、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鱼种下池后,选用高蛋白含量的鱼苗开口饲料进行投喂,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饵率为5%~8%,要求全池均匀撒投饲料,尽量使每尾鱼都能摄食到。饲料投喂前,应用干净的水浸泡饲料而使其软化后方可投喂,以防有些鱼苗抢食过饱胀气后死亡。经过14天的饲养,鱼苗达到体长8cm以上,可选用胡子鲶鱼专用浮水性饲料进行投喂,不用再浸泡饲料,日投饵率降低至3%~5%,且要求定时、定量地投喂,每次投喂8分钟后检查鱼池内有无剩余的饲料。具体的投喂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变化、鱼体摄食情况等适当加以增减,一般掌握在鱼体饱食量的70%~80%即可,此时大部分鱼体表现出不再争食。随着鱼体的不断生长,应选用不同蛋白含量、不同粒径的饲料进行投喂,笔者在养殖过程中全程采用名厂生产的胡子鲶鱼专用浮水性配合饲料。
(2)池水调控
胡子鲶最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0℃~28℃,要求养殖水质清新、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充足。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高密度养殖胡子鲶的要求,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就要求对池水进行合理调控。经过14天的饲养,池水开始变浓,鱼体已经生长到体长8cm以上,水位要加深至1m,水体交换量为每隔3天~4天交换1次;当鱼体体重达到30g以上时,池水深度达到1.2m,水体交换量为每隔2天~3天交换1次。炎热的夏天,应适当增加水体交换量。鱼池水体的交换方式为上进上排式。
(3)清理污物
及时清除鱼池池底杂物和水面漂浮物,定期打开底部出水口来排掉鱼粪和沉积的淤泥,保持池底和池水的清洁。
(4)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把好鱼种选择关,科学投喂,细心管理。一是控制好池水的水深、水体交换量,定时、定量进行投喂;二是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池中杂物,保持池水清洁;三是发现摄食和活动异常的鱼体,要及时捞出并检查原因,进行单独饲养观察;四是在防治鱼病过程中不使用禁用药物,按无公害标准进行养殖生产。
4.5、养殖结果
6月5日放养规格为体长5cm~6cm的塘角鱼种2万尾(30kg),养殖天数为196天,投喂饲料2892kg,当年12月底收获,共起捕胡子鲶商品鱼1796.3kg,平均体重为115g,养殖成活率78.1%,饲料系数为1.61,养殖成本为1.4285万元,其中饲料费1.2436万元,鱼药费0.0249万元,鱼种费0.09万元,其它费用0.07万元,产值达2.0119万元,利润0.583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41。
4.6、问题与讨论
(1)塘角鱼具有特殊的珊瑚状辅助呼吸器官,能浮出水面呼吸,不怕缺氧,适合小水体高密度养殖。
(2)高密度养殖塘角鱼的最大生产成本是饲料,如能培育蚯蚓、蝇蛆等动物性食物,或利用动物下脚料进行投喂,可降低养殖成本,经济效益会更高。
(3)近年来,塘角鱼商品鱼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能保持在16元/kg~20元/kg的价位,且养殖周期短,养殖获得经济效益较高,而利用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殖胡子鲶会成为南方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好途径。
塘虱鱼的病害防治
塘虱鱼混养过程中,由于密度低,发生病害的机率较低,但在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公斤盐用30公斤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红霉素拌入1公斤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五天。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一个月后,体重1两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亩用10—15公斤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
夏季(阳历6-8月)气温一般在26-28摄氏度之间,鱼类发病比春季略少,此时鱼种逐渐长大,抗病力有所增强。因此纤毛虫、鞭毛虫鱼病逐渐减少。另外据夏季还持续存在春季的微生物鱼病,有烂鳃、出血、赤皮、肠炎、打印病等。此时,寄生虫有锚头鳋病较为普遍。盛夏时,高产塘往往容易发生泛塘。
秋季(阳历9-10月)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一般在23-15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基本和春季相似,尤其8-9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百露心”,夏花鱼种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品吸虫、鱼虱等鱼病,秋季大规格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等病。
冬季(阳历12-2月)气温较低,一般在3-6摄氏度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亦可发生水霉病;当水温较高时,有可能产生斜管虫病和小瓜虫病等;越冬鱼类在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由于越冬房气温和水温的温差过大,鱼缺氧浮头时引起头顶部冻疮。
春夏秋冬随着气温的变化常见鱼病目前初步归纳起来有12种,其中寄生虫病主要有7种:车轮虫病、小瓜虫、指环虫、锚头鳋病,鱼虱病、鲢碘孢子虫病,中华鳋病;微生物病主要有5种: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烂鳃病,打印病、水霉病。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在养鱼的生产中,一旦发生了鱼病,轻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一部分鱼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锚头鳋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6-10厘米的鱼种可发生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露在鱼体外面的虫体上常有累枝虫等原生动物、藻类和霉菌附生,当严重感染时,使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样,从而增加了鱼体的负担,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鱼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使病鱼口腔不能关闭,无法摄食而死。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由于锚头鳋的寄生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因而皮肤上形成石榴子样的红斑。锚头鳋寄生于草、鲤等鳞片较大的鱼时,则使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肿胀不明显。
鱼放养前进行检查,发现有锚头鳋寄生时,先清除,后用浸洗后再放养。
[治疗方法]
肉眼可辨出,可用镊子来清除,然后局部用红药水涂抹伤口!(
鱼虱是一种寄生性的甲壳类动物,大部分时间寄生在金鱼身体上,只有幼虫和成虫产卵期才到水中流动。鱼虱腹面处有两个吸盘,用来吸附在金鱼身体上。口部呈针状,用来刺进鱼体,吸取血液,使患处出血变红,因而易受细菌感染。除非金鱼受大量的鱼虱侵袭,否则不易因此病而死亡。有机磷的杀虫齐是鱼虱的特效药,但对金鱼也有害处,最好的方法是用尖钳子把鱼虱逐一除去,或用敌百虫,Sera鱼池治生虫剂、美利坚治生虫剂、美利坚去吸虫特效锭、女王鲸治寄生虫剂、AZ00治外寄生虫剂治疗。
鱼放养前进行检查
细菌性烂尾、烂鳍症:由细菌引起的烂尾、烂鳍症传染性极高,从鳍条开始,继而身体腐烂至死。这种烂鳍症有两种病征,第一种由鳍边开始腐烂,再向内伸展,第二种由鳍中央部分开始,向四面八方蔓延。患处变白色,最后脱落。鱼运送或产卵后身体抵抗力会减弱,此时最易感染此疾病。病鱼一经发现,必须立即隔离,施以抗生素或叮啶黄等药剂来治疗病鱼。烂鳍症的病征出现较慢时,治疗法是更换部分缸水,清洗过滤器和添加少许食盐入缸内,并停止喂食数天。食盐疗法的作用是增加水的比重,改变水中的渗透压,透过渗透作用的变化来杀死细菌和其他的病原体。
水霉病又名白毛病。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且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其病原 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 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 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 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蓝, 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 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穿孔: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在一尾病鱼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最初是在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接着真皮也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灶。溃疡的大小、深浅不同,小的0.2-0.3×0.2-0.5厘米,大的可达2~5×2~6厘米,浅的溃疡深度仅0.1厘米左右,深的可达0.6厘米。溃疡灶内由于组织的坏死程度不同,因而溃疡面高低不平。溃疡的形状有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边缘不整齐,灶内有不规则的出血区,在一些陈旧性的溃疡灶内有水霉寄生。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穿孔的形状多为类圆形,小穿孔的直径1~2厘米,大的2-4厘米,在一尾鱼上一般仅有一个穿孔,穿孔处可见残存的骨刺。发生在尾部的溃疡则溃烂至露出骨骼。有的病鱼可见眼球突出。体表变化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见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肿胀、质地脆弱,鳃丝及肠粘膜上附有较多的粘液。
[防治方法]
1.鱼种进箱前或下塘前,用10ppm漂或20ppm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
2.,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
浸洗药物:
(1)食盐:每50公斤水加食盐1.5公斤,浸洗5分钟。
(2):20ppm浸洗10-15分钟。
(3)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用药0.3克,浸洗1-2小时。
涂抹药物:
(1)四环素或金霉素消炎油膏涂抹鱼体患部。
(2)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用凡士林调合,抹于鱼体患部。
幼鱼的脊柱弯曲常常是由于身体内的寄生虫或者是基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是药物中毒所致,如敌百虫剂量过高),而对于大鱼来说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纤毛虫,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长着短小而分布均匀的纤手,身体的中央有马蹄形的大核,患病鱼体上的囊泡就是由这些小瓜虫大量密集寄生所出现的现象。这种属于金鱼、热带鱼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发的后期鱼体表面会有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光泽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精神萎靡,有时浮游于水面,有时群集于养鱼容器之一隅,很少活动,终至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在每公斤水含1片50毫克呋喃西林的溶液中浸洗1周;或用千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三的醋酸亚汞溶液浸洗30分钟,或者稍微提升温度。原来鱼缸里的水应当彻底换掉。
烂鳃病
患烂鳃病多由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引起,故有寄生虫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两种。
(1)寄生虫烂鳃病:其病原体是指环虫或车轮虫,它们交互感染,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困难,严重时,鳃丝局部溃烂,以至鳃软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最终死亡。防治方法: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5-0.8克,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也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2克、铜0.2克、亚硫酸铁0.2克,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或选用晶体敌百虫0.2--0.3克溶于水中,泼洒在1吨饲水中,每周用药1-2次,可有效杀死水中的寄生虫。
(2)细菌性烂鳃:其病原体是水霉菌,病鱼鳃丝严重失血,鳃丝发白,严重时有絮状菌丝粘附,死亡率极高。防治方法:可选用食盐50克、小苏打50克,混合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0.7克孔雀石绿,放在100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
(3)粘孢子虫性烂鳃:其病原体是粘孢子虫,鳃丝会出现许多肉眼可见的灰白色点状或胞囊,由小变大破坏鱼鳃,当胞囊一旦破裂,无数个孢子虫进入饲水,重新侵入健康鱼的鳃部,鳃丝失血导致大批死亡。粘孢子虫引起的烂鳃病比较少见。防治方法:选用三年生枫杨树皮浸泡的汁液,吸取适量,放入十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多次用药方可见效。也可选用150克氨水,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多次用药方可见效。
(4)粘液球菌性烂鳃:其病原体是粘液球菌。病鱼鳃丝溃烂,并附有较多的白色粘液,严重时鳃丝被腐蚀成一个个小洞,软骨外露,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1-2克呋喃唑酮,溶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高浓度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11.5%浓度的氯胺丁0.05克和0.2克呋喃西林,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多次用药效果很好。
春季是鱼病多发季节,为了鱼友们更方便的鉴别与防治,以上Word文档为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1、呋喃西林(C6H6O4N4)
呋喃西林又名呋喃新。为柠檬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仅微溶于水。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杀灭力,而且细菌对本药品不产生耐药性,是治疗细菌疾病的常用药物。
2、铜(CUSO4*5H2O)
铜又名蓝矾、胆矾,含有5个分子的结晶水,为透明深蓝色结晶或粉末,在空气中失水变成白色,吸潮后又能变成蓝色,如果过于潮湿,也可以潮解,但不影响药效。铜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有收敛作用及较强的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其灭菌能力的大小常受水中各因素的影响,因此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认为池水中有机物越多、水温越低、PH值越高,铜的毒性就越小,安全浓度越大,而水温越高、PH值越低、有机物越少,则铜的毒性越大,安全浓度越小。
铜可以杀灭鱼体外部寄生的多种原虫类及蚤类,是常用的外用药物。但由于有残毒(铜可残留在鱼的鳃、肌肉、肝、肾组织内),并影响鱼的摄食及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另外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使用时应准确的测量水体。溶解铜的水,温度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3、硫酸亚铁(FESO4*7H2O)
又名绿矾、铁矾,含有7个结晶水分子。为透明、淡绿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涩,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在潮湿空气中易氧化水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的碱式硫酸铁,即无药用价值。因而要密封防潮保存。
硫酸亚铁为辅助用药,有收敛作用。主要是为铜等药物杀灭寄生虫扫除障碍。
4、敌百虫(H8CL3O4P)
该药化学名为0,0-二(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脂,为农业、畜牧业、卫生等方面广泛采用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较易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并继续分解,直至无杀活性为止。
鱼病防治上可用敌百虫粉剂,有效成分有2.5%、4%、25%、50%等不同规格,常用的是90%的晶体。
敌百虫为低毒、残留量较少、残留时间较短的有效杀虫药,其作用机制是有机磷掌管神经正常冲动传递的胆碱脂酶结合,抑制胆碱脂酶的活性,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由于乙酰胆碱在神经细胞内积累,使神经传递机能中止,导致昆虫、甲壳类等中毒死亡。在鱼病防治上,敌百虫广泛用于防治甲壳类引起的鱼病以及鱼体外和肠内的寄生蠕虫病等。
本品为紫黑色细长结晶,不透明,具蓝色金属光泽,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时即释放出氧,将有机物氧化,因而有强的杀菌力,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与蛋白结合成蛋白盐类的复合物,因此低浓度时有收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有刺激及腐蚀作用。在鱼病防治中,用以防治三代虫病、指环虫病及锚头鲺病等。
6、氯化钠(NACL)
即食盐。鱼病防治上是利用其渗透作用达到杀灭一些体外寄生虫的原生物及微生物等。
7、氯化铜(CUCL2)
为蓝色粉状物,能溶于水,其化学性质受有机物的影响较铜小。用以杀灭椎实螺,预防双穴吸虫病及血居吸虫病等。用量要准确计算,稍过量即能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8、孔雀绿(C23H25N2CL)
也叫孔雀石绿、苯甲醛绿,为翠绿色有光泽的结晶,属三苯甲烷类染料。
孔雀石绿是药用染料中抗菌效力较强的一类,可溶于水。在鱼病防治上用以防治水霉病及小瓜虫病等,效果较好。
孔雀石绿是一种光敏性药物,其毒性可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加大,因此用时需注意不能在白天阳光强烈时进行。同时池水的PH值在9以上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它不能与锌或马口铁制的器皿接触,以免因锌溶解引起鱼急性中毒。孔雀石绿不能粘在人的皮肤上,更不能进入口中。
孔雀石绿能引起鱼类的鳃和皮肤上皮细胞轻度炎症;使肾管腔有轻度扩张,肾小管壁细胞的胞核也扩大;更重要的是影响鱼肠中的酶,使酶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影响鱼的摄食及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简称SD。为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稳定,遇日光颜色可逐渐变深,应盛于避光容器内密封保存。为内服药,吸收完全,机体对其排泄较慢,有效浓度可维持较长时间,副作用和毒性均小。在鱼病防治上用以治疗肠炎和赤皮病
10、呋喃唑酮
又名痢特灵。为黄色晶体,无味,极难溶于水。有广谱抗菌作用及抗原虫作用。较少产生耐药性,毒性较低,无副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全池遍洒,可以防治白头白嘴病及烂鳃病。
11、金霉素
金黄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在空气中稳定,遇光易变质,在碱性溶液中迅速失效。不宜接触金属,以冷藏为宜。有广泛的抗菌谱,主要作用是抑菌,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用药个体可产生抗药性,但一般不高。在鱼病防治上用以防治白皮病、腐皮病等。
12、土霉素
又称地霉素。黄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性稳定,易溶于水,在碱性情况下分解失效。抗菌谱与金霉素相似,毒性很小,亦可产生耐药性,但很慢。在鱼病防治上同金霉素
联系人:陈生
电 话:13928819593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