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 :云南鼎辰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市- 主营产品:
- 变形缝
- 伸缩缝
- 楼地面变形缝
关于伸缩缝间距问题的讨论关于建筑结构的允许长度,各国不同时期制订的规范都作过明确规定。我国现行混土结构规范GB50010也就此作了相应规定:室内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限长为55m,室外条件下则限长为35m。1.jpg 各国各种规范的规定数值差别很大,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为了加强对温度胀缩裂缝机理问题的认识,不妨在这里作一些讨论。当前国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两个学派,一派主张“放”,一派主张“抗”。各国规范对伸缩缝间距做出规定,就是接受了主张“放”的主流派的观点。其观点是:鉴于在热胀冷缩作用下,过长的建筑物总的热胀冷缩量太大,会导致建筑物中间出现大量裂缝。为了减少裂缝,就只有将长度缩小,留置更多的伸缩缝,主动将建筑物进行分段放松,免得被动地出现大量的不规则裂缝。这就是“放”的方法。“抗”的观点与之相反,主张强化结构自身,争取主动,控制裂缝,保持建筑结构应有的长度及其整体性,不设伸缩缝。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现试讨论如下。 “放”的麻烦性 对于一个建筑结构来说,能保持其整体性当然是理想的,要人为地将它划分成若干段,不仅会丧失整体性,而且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一个 600 多米长的厂房,如果按 30m 左右留一道伸缩缝,就要将一个完整的厂房分割成二十几段,中间要留置二十几道伸缩缝。伸缩缝要增加工作量,要解决屋面防雨,地下防渗,侧面防风问题,如果使用不利,就会给管理带来麻烦,给工程增加造价,对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都有影响。因此认为,放的办法,只有不得已而为之。 2.“放”的有效性 用伸缩缝放松以后,是否就可取得建筑结构不致裂缝或减少裂缝的效果,应作一些具体分析。 2.1定量分析 现以一道钢筋混凝土围墙为例,来做定量分析。设墙基对围墙的约束系数γ 为 0.5,围墙的计算温差取 30℃的很低值,按理论计算,其胀缩应变已大于钢筋混凝土的极限抗拉伸应变,显然会出现裂缝。计算公式表明,胀缩应变量指单位长度范围内的应变值,与结构总长度并无关系。只有裂缝的总条数与裂缝的总宽度才与结构长度有关。这一性质也说明,不管怎样划分结构长度,裂缝总是会分散出现,不会以人们意志为转移,集中出现到伸缩缝去。因此说明“放”的办法并不会完全覆盖裂缝,只能是分散裂缝。 2.2定性分析 在冷缩条件下,由于上部结构围墙的冷缩,要受到无冷缩的地基的制约,因而会在围墙与地基的接触界面上产生一组均匀分布的背向阻抗剪应力。这组剪应力对于墙板来说是偏心张拉力,以墙板的长向中分线为不动点,剪切阻抗应力从墙端向不动点逐渐集到不动点时其值为很大。当其值已大于墙板的允许抗拉能力时,裂缝就会在中分线上产生,将墙板一分为二,然后二分为四,循序递进,直至将长墙板分到极短时,地基对墙板的约束程度已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裂缝才会终止。对于短墙板来说,不同之处只是因为其长度短一些,半段墙上集起来的阻抗剪切力可能值要低一些,因此中分线上裂缝的起步计算温度可能要高一些,也就是裂缝会出现得稍晚一些而已。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开裂规律并不会改变。 在热胀条件下,由于墙板要伸长,被基础所制约,在墙板与基础的接触界面上会产生一个阻止墙板伸长的相向阻抗剪力组,这个剪力组对于墙板来说是一个偏心压力,会形成一个偏心力矩。因此在墙板的下半节范围内不会出现裂缝,裂缝会出现在墙顶,其出现顺序也像冷缩条件下的墙脚裂缝一样,长墙与短墙的裂缝规律也完全相似。以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表明,设置伸缩缝,将建筑结构分段、缩短的办法,对于抑制裂缝,并无帮助,很多只能稍许推迟裂缝的出现时机。 3.“抗”的代价 从理论计算得知,在温差幅度大,约束程度高的情况下,胀缩应力和胀缩变形量如此之大,要完全依靠增加配筋,提高结构的抗裂能力来防止胀缩裂缝,显然代价极高,是极不经济,甚至是不现实的。 4.留置后浇带是抑制裂缝的很好方法 在建筑结构中留置适当的后浇带,并且注意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是很有效的抑制温湿胀缩变形裂缝的好办法: 4.1后浇带设置的间距与宽度应适于操作; 4.2后浇带封缝合龙时间宜选择在结构的干缩过程已经完成,混凝土设计强度已经达到之后,具体时间应选择在气温相对为很低时; 4.3后浇带的填筑材料应选择微膨胀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