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凉亭 碳化木凉亭 欧式凉亭

厂商 :湖北沐岚木业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市
  • 主营产品:
联系电话 :17671722729
商品详细描述
每一件旧物, 都有一段过往。越美好, 越抵挡不住岁月的洗礼。昔日的雕梁画栋,在时光更迭里沉淀的不仅仅是痕迹, 也有伤害、破损,甚至消失。想要见到它们初的神韵,就必须依靠这样一些人:为修缮一栋宫殿,他们摸透了宫殿的每一根柱子、每一条梁架,又穷尽一生精力去寻觅早已失传的“宫廷秘籍”......他们善于修复,巧手妙技,他们慧心巧思,化腐朽为神奇,他们有一个名字——修复师。

  难得去一趟北京,故宫是许多人都。无论何时前去,除了感叹故宫的伟大,难免会抱怨两句:怎么又在修!怎么还在修啊!

  这些话,李永革听了近四十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还是故宫古建修缮中心主任,他这个职位,搁在明清,叫“营缮所所正”,是正七品官儿。相对游客的抱怨,他更担心的是将来无人来修,无人会修。“中国的故宫,总不能请外国人来修吧。”


木匠的规矩

  李永革头发花白,身材笔挺,一口京腔。初进紫禁城的时候,他刚刚退伍,不到20岁。那时故宫修缮组有28个木匠,分成两组,李永革在老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木匠的规矩。

  当时,故宫一位名叫戴季秋的老,对这个“哪高上哪”、“深思好学”的小伙子格外看重。戴倾囊而授,教了他一年多。“要做斗、五七九”、“万三瓜四厢拱五”、“嘴七扰八耷拉十”,像这样的口诀,他记着上百句。过去搞古建,没图纸,就是凭工匠口口相传的口诀。

中国古建筑的规矩特别多。建宫殿之前,木工们先要“派丈杆”——把进深、不同柱子、梁架的尺寸画在几根小木棍上,通过这些小杆子解决丈量的问题。

  他拿出两盒市场上买的卷尺,分别用两把尺在一张纸上量着划出十厘米长的线,两条线居然不是一样长。“十厘米误差就这么大,要是用来丈量大殿里二十多米高的柱子呢?”差一点儿,榫卯就合不上。

  老祖宗的方法虽然看起来笨拙,其实更加实用。”这些都是老手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在一代代故宫木匠中传承。“真正的好木匠,要掌握制造的规矩,做活的时候一刀即准,不靠砂纸打磨,看的就是手艺。”

  

神奇的斗口

  故宫修复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隐藏着成千上万的细节,这座宫殿的每一个边角都浸透着工匠们的心血。

  作为官式木建筑的顶峰之作,故宫主要采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使用的“抬梁式”大木结构体系,以木材制作柱、梁、斗拱、檩、椽等主要承重构件,由相互垂直的椽、檩承托上部屋面荷载,通过梁架与斗拱传递到木柱,最后将全部荷载传递到基础。

本以为修复建筑的图纸会很复杂,李永革拿起窗台上的斗拱,慢悠悠地说:“咱们老祖宗盖房子没图纸,只要有一个“斗口”,就能盖起一间房子,包括太和殿都能盖起来。”

  斗拱是故宫木结构的基本象征。官式建筑有一个模数制,模数的标准就是斗拱。斗拱下面一层的斗口宽度,定位为一个模数。柱径、柱高、椽子的进深等,都能以斗口为单位来计算,并有相应的口诀。一旦这个确定,就等于确定了整栋建筑的基本纲领,下面就跟着口诀走,比如檐柱十口分,金柱十二口分,柱高十一口分。

  古建筑的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旦放好就不会再改变,拆除的时候记录好位置,重建的时候再照原样摆回去就行了,所以老房子可以整体搬迁。即使是盖一座宏伟的宫殿,这些规矩也依然适用。“这就叫大道至简。”李永革说。 比如近修复的延春阁。这座建筑看上去是两层,实际有三层。多柱,重檐攒尖顶,有阁楼和围栏,构件多,连接点多,榫卯多,变化多,乍一看让人眼花缭乱。重建时,大约七千件大小各异的木头组件。但计算好斗口,参考乾隆早期的做法,手工切割、润色;派丈杆之后用三合板做样板,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样板,比照样板操作就行了。这样按照“规矩”步步推进,不管盖多大的宫殿,都不会出问题。

标签: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