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 :曲阳县国邦雕塑有限公司
河北 保定- 主营产品:
- 雕塑翻新
- 铜雕
- 抽象雕塑
联系电话 :13722277301
商品详细描述
如来”即是“佛”,“如来”和“佛”实际是一个意思。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佛有十种称号,“如来”是其中之一。 一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有十大“名号”。但是,虽称十号,一般皆列举十一号。
如《妙莲花经》云:“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说十号经》云: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是等经所说的有关“如来十号”,大致文词接近甚至全同。
(“十号”义且不解)
举出十一号,而仅云“如来十号”,故诸经论便多将其中某两号合作一个,即:或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如《佛说如来十号经》);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成实论》);或将“应供”、“正等觉”合为一号;或将“善逝”、“世间解”合而为一……如是等有种种异说。
近现代天台宗的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也提及:
“按如来十种通号,读之实为十一种,诸经解说不一: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成实论》与此同。……《法华经》列十号之处最多,古德解释甚略,亦未详及十与十一之所以。……亦曾探询由印度归来之士,据云亦读为十一种,想此为译经时句读之误。大师以此原为十种,而解释则成十一种,殊与事实不符。且讲时费解,亦甚含糊其词……”
实际上,这个问题,若翻阅过藏经里有关佛教音义书,倒是可以解决的。
如《慧琳音义》卷一《大般若经》:
薄伽梵:
五印度梵语也。《大智度》云:如来尊号有无量名。略而言之,有六种,薄伽梵是总称也。义曰众德之美,尊敬之极也。古译为“世尊”,世出世间咸尊重故。《佛地论》颂曰:
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号薄伽梵。
此为文含多义,译经者故存梵言。后有梵语及陀罗尼句,准此应知。
《玄应音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第一卷》
婆伽婆:
旧译云“有大功德”,至圣之名也。下言薄伽梵。“薄伽”,此译云“德”;“梵”,此言“成就”。义众德成满,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即不尔,故诸经首,皆置此名也。
这里所释的“薄伽梵”和“婆伽婆”,就是一般如来十号里的“世尊”。如玄奘所译之《药师经》里便作:
“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依《慧琳音义》和《玄应音义》则可以知道,这里,“十一号”的最后一个名号——“薄伽梵”,是“总称”,“总摄众德”。
如此,便可以明白:“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就是“如来十号”;而后一个“薄伽梵”,则是“总称”,以“总摄众德”。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佛有十种称号,“如来”是其中之一。 一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有十大“名号”。但是,虽称十号,一般皆列举十一号。
如《妙莲花经》云:“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说十号经》云: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是等经所说的有关“如来十号”,大致文词接近甚至全同。
(“十号”义且不解)
举出十一号,而仅云“如来十号”,故诸经论便多将其中某两号合作一个,即:或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如《佛说如来十号经》);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成实论》);或将“应供”、“正等觉”合为一号;或将“善逝”、“世间解”合而为一……如是等有种种异说。
近现代天台宗的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也提及:
“按如来十种通号,读之实为十一种,诸经解说不一: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成实论》与此同。……《法华经》列十号之处最多,古德解释甚略,亦未详及十与十一之所以。……亦曾探询由印度归来之士,据云亦读为十一种,想此为译经时句读之误。大师以此原为十种,而解释则成十一种,殊与事实不符。且讲时费解,亦甚含糊其词……”
实际上,这个问题,若翻阅过藏经里有关佛教音义书,倒是可以解决的。
如《慧琳音义》卷一《大般若经》:
薄伽梵:
五印度梵语也。《大智度》云:如来尊号有无量名。略而言之,有六种,薄伽梵是总称也。义曰众德之美,尊敬之极也。古译为“世尊”,世出世间咸尊重故。《佛地论》颂曰:
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号薄伽梵。
此为文含多义,译经者故存梵言。后有梵语及陀罗尼句,准此应知。
《玄应音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第一卷》
婆伽婆:
旧译云“有大功德”,至圣之名也。下言薄伽梵。“薄伽”,此译云“德”;“梵”,此言“成就”。义众德成满,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即不尔,故诸经首,皆置此名也。
这里所释的“薄伽梵”和“婆伽婆”,就是一般如来十号里的“世尊”。如玄奘所译之《药师经》里便作:
“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依《慧琳音义》和《玄应音义》则可以知道,这里,“十一号”的最后一个名号——“薄伽梵”,是“总称”,“总摄众德”。
如此,便可以明白:“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就是“如来十号”;而后一个“薄伽梵”,则是“总称”,以“总摄众德”。
2法身佛:大日如来
编辑
大日如来,梵音名号Maha^vairocana,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 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 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即:(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三)光无生灭义,谓佛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供奉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佛教密宗记载,大日如来是属羊和属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佛法像,必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成就一切事业,使贵人来助,鸿图大展。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 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 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即:(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三)光无生灭义,谓佛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供奉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佛教密宗记载,大日如来是属羊和属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佛法像,必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成就一切事业,使贵人来助,鸿图大展。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3报身佛:卢舍那佛
编辑
卢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 “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4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编辑
一、简介
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二、太子降生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名叫迦毗罗卫国。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王后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太子悉达多。经典记载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级。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三、出家、成道
太子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但是,悉达多太子却在19岁时出家修行。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而产生修道之念。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解脱。太子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四、传教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详见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而对于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慈悲的佛陀应才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乃至了悟无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删阇耶)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还有大迦叶,堂弟提婆达多、阿难、儿子罗睺罗等无量数众生。
因为佛陀的传教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开示菩提心、出离生死等,令证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五、僧伽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佛陀的教化越广,新皈依的弟子就越多,尤以僧团中的份子复杂,自也是意料中的事,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向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僧团创立后,也产生了大量的在家信徒,凡是遵守不杀生等“五戒”及佛陀教化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中同样可以证得菩提。相传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 优婆夷)是耶舍的父母,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六、涅盘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入涅盘,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七、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年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西游记》中是西方大雷音寺佛主,位于灵山。
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二、太子降生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名叫迦毗罗卫国。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王后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太子悉达多。经典记载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级。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三、出家、成道
太子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但是,悉达多太子却在19岁时出家修行。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而产生修道之念。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解脱。太子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四、传教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详见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而对于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慈悲的佛陀应才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乃至了悟无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删阇耶)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还有大迦叶,堂弟提婆达多、阿难、儿子罗睺罗等无量数众生。
因为佛陀的传教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开示菩提心、出离生死等,令证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五、僧伽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佛陀的教化越广,新皈依的弟子就越多,尤以僧团中的份子复杂,自也是意料中的事,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向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僧团创立后,也产生了大量的在家信徒,凡是遵守不杀生等“五戒”及佛陀教化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中同样可以证得菩提。相传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 优婆夷)是耶舍的父母,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六、涅盘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入涅盘,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七、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年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西游记》中是西方大雷音寺佛主,位于灵山。
相关产品推荐
- 供应铜狮子 招财狮子 银行门口 吐财狮 纳财狮 定做 铸铜狮
- 供应石牌坊 汉白玉牌楼价格 花岗岩牌楼生产厂家 石牌坊雕塑
- 供应石雕地藏王雕塑 汉白玉地藏王生产厂家 青石地藏王 石雕地藏王雕塑价格
- 供应汉白玉三面观音 大型露天汉白玉三面观音雕塑 石雕观音价格
- 供应栏板 汉白玉栏板 河提护栏定制厂家 定做汉白玉小桥雕像
- 供应毛主席雕塑 毛主席胸像 汉白玉毛主席雕塑 石雕毛主席生产厂家
- 供应铜雕大象 铜雕大象雕塑 铸铜大象 铜大象定做价格 铸铜大象定做
- 供应自然石 风景石 灵璧石 门牌石厂家 大型风景石雕刻 影壁石 风景石定做
- 供应铜雕滴水观音 大型铸铜观音雕塑厂家 铜佛像价格 铸铜王母价格
- 供应石雕照壁 汉白玉影壁厂家 万马奔腾影壁生产厂家 四合院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