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中国古代车与马具

厂商 :北京兴海关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北京
  • 主营产品:
  • 铁路工程定额
  • 通信工程预算定额
  • 石油安装定额
联系电话 :13522667731
商品详细描述
全国大中型400多个城市可以货到付款!有礼品赠送。您收到时请将货款直接给送货人员,让您买的放心。
联系电话:15201102411 联系人:牛洁  值班手机:13520366093  服务热线:010-60515120 60513163   最快24小时之内可以收到货!
Q Q:1135548870(海关书店客服小牛)
欢迎登陆中国经济书店(www.jingjibook.org)中国海关书店(www.haiguanbook.org)更多好书等你选!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如需开具发票,请提前通知。(正规国税发票,全国均可报销)
本书定价:298元 湖山藏书楼售价:209元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0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32607801
·条形码:978753260780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Pages Per Sheet
前言
  車馬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陸路交通王具。數千年來,它們曾在社會生 活中占據過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勞動生產還是戰争,或者是政治活動,它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與裝備,其數量的多寡與質量的優劣,經常成為衡量某一時期的社會發達落後、國勢强盛與衰弱的重要標準。因此,通過研究古代的車輿馬具,能深入了解古代政治軍事、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對繼承與弘揚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能產生積極的扑力和促進作用。

  馬從野生到被人馴養經歷過一段漫長的歲月,考古材料所證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在俄羅斯基輔的銅器時代遺址中曾發掘出用鹿角製成的馬嚼,同時發現的馬牙上遗留有被這種馬嚼子磨傷的痕迹。華夏祖先在我國的铜石器並用時代可能也開始馴養馬了,黄河中游一帶的龍山文化遗址出土過很多馬骨,但這馬到底是狩獵來的,還是馴養的?目前尚找不到明確的證據。到了青銅時代,青海省剛擦縣泉吉鄉黑山布齊溝的一幅岩畫“騎射牦牛圖”,很明確地描繪出我們的祖先遣時候已開始騎馬狩獵了。車的發明比起馴養馬又晚了1 000餘年,全世界最早的車的形象是在山東地區的,距今4600餘年的蘇美爾王朝鳥爾王陵中的一件藝術品上發現的,這是一輛用4匹馬拉的4輪運兵戰車,從車輪的構造上可以看出它是最原始的馬車。據《左傳》《世本》等文獻的記載,我國是在夏代開始使用車的,但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材料却表表明,直到公元前工400除年的商代中期人們才開始大量造車,早於商代的實物至今也没有發,所以西方學術界一直持有中國馬車是從西方經歐亞草原引入的觀點。

  回顧中國古代馬車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商至西漢為前期。這時,馬車既是統治階層才能擁有的奢侈品,是上層人物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重要的軍事裝備。考古材料證實,在商周時期,作為貴族日常生活用的乘車和作戰用的戰車,在形制、結構上尚無明顯的不同;至春秋戰國時期,這兩種車的區别就越來越顯著了。乘車不僅在結構設計,而且在造材用料、對車的裝飾上都曰益追求舒適豪華,而戰車則着重考慮靈便輕巧,牢固耐用。作為乘車的馬車到秦漢之際可以說發展到了頂峰,遣時候適於不同用途的各種車型已全部出現,一整套與帝王公卿身份地位匹配的用於出行儀典的車轄制度也伴隨着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而最終形成。作為戰車的馬車至戰國中期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以車馬的數量與質量來衡量軍事實力及國勢的强弱精銳.是發生在這一時期。縱觀馬車發展的前期,無論是乘車還是戰車,其製造技術之完美,其設計構思之合理、精密,都是完全出乎我們的想像,足以引起我們驚嘆的。
    馬車發展的後期在兩漢之交。盛極而衰的,首先是戰車。戰車的衰落缘於騎兵的崛起。騎兵作戰的快速機動能力不亞於戰車,而其較少受戰場地理條件限制的優點,却使戰車相形見絀,戰車漸漸被淘汰出戰場。與此同時,由於發明了較為完備的騎馬鞍具,乘騎已不像從前那麼困難了,王公顯責為了趕時髦紛紛棄車騎馬,於是乘車的地位也開始下降。至魏晋時期,高級乘車大多改由牛來駕挽。馬車一般衹用於運輸貨物,雖然直到清代,在歷朝帝王的儀仗鹵簿中仍保留着各種名目的用馬駕挽的辂車,但主要供人觀賞,很少實際使用。

  我國古車還存在獨轎車與雙轅車的兩個發展時期,先秦時期绝大多數車轅是單根的,古時稱作“鵪”,裝在車箱的中部,這種車稱作獨軸車;西漢中期以後基本上改為雙轅,裝在車箱的兩側,這種車稱作雙轅車。以馬車為例,獨朗車至少需用2匹馬才能駕車,多時可用4匹或6匹、8匹馬來駕挽,雙轅車一般衹用l匹馬,特殊情况也有用3或5匹馬紫駕的。

  古車的駕挽方法,以世界範圍而論,曾先後使用過頸式、胸式、鞍套式三種繫駕法。頸式繁駕法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 000$~的美索不達米亞,一直使用到公元前3世紀。波斯與羅馬的古車都採用這種繁駕法,雖然其間出現過不少的改進,但基本的方法一直没有變化。以前國外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古車的駕挽方法也是採用頸式紫駕法,但近3 0年來的考古發現,特别是秦始皇陵一、二號銅車馬的出-t-和修復,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證據,證明我國古代駕車主要使用的是胸式繁駕法,這一繁駕法在西周時就已出現(商代的發掘材料中也發現有使用這種方法的迹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到戰國後期已十分完善。胸式紫駕法部份採用了頸式繁駕法的駕挽方法,又克服了壓迫馬氣管、不利於發揮馬力等嚴重缺點,在充分利用畜力資源方面無疑是更先進的。胸式紫駕法在我國使用了2 000多年之後西方才開始引用,而這時我國開始試用鞍套式繫駕法了。鞍套式紫駕法主要用於雙轅車,這一方法經過唐末、五代的不斷改進,至宋元時期最後定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馬、牛、驢、騾車的繫駕方法,基本上沿用了當時的方法。

  古人在馴服野馬的實踐中還發明了…套用來控馭馬的馬具。馬具共分三類:鈹具、挽具和鞍具,駕車時主要使用铍具和挽具,乘騎時主要使用破具和鞍具。皺具用於控制馬首,任何暴烈的馬衹要給它套上被具就有希望馴服。破具由轡頭、鑣和銜組成,早期的被具大多有轡頭而無鑣、銜。鑣、銜出現於商代晚期,當時的結構還不很成熟,至春秋初期,鑣、就很完善了,大量的出土實物證實它們在當時已具有很高的普及率。挽具是駕車時把車固定在馬身上的裝備,這些裝備在先秦時主要有鞅、靳、韉等帶具,西漢以後新增胸帶、鞘帶、鞘帶等組成,胸帶、鞘帶早先用於駕車,後來則用於固定馬鞍。最初的馬鞍沒有鞍橋,騎馬也没有馬鐘。鞍橋出現於西漢晚期,剛出現時很低很平,直到晋代才開始使用高鞍橋馬鞍,同時,墊於鞍下、垂於馬腹兩側的障泥也流行起來。晋代最重要的發明則是馬鐘。西晋初衹用單個,主要供上馬時踩踏,時隔不久,雙鐘就普及開來。馬蹬的發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大大减輕了騎馬的難度,正是具備了有镫的鞍具,南北朝時人馬披甲的重裝騎兵得以發展。西方中世紀重甲騎兵才出現。重甲騎兵對社會的變革具有强大的影響力,林恩,懷特曾贊譽說:“衹有極少的發明像馬鑑這麼簡單,但却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鞍具雖然於西晋時已經齊備,但在此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斷有所改進,特别是鞍和蹬。

  古代的車輿馬具造好之後都要進行裝飾。木結構車最主要的裝飾手段是。反復多層地髹漆在木質表面上形成厚厚的漆膜,不僅使車鮮艷光亮,而且具有很好的保護功能。西漢時油漆之前還須用骨粉拌和膏泥做成底子,與現在用猪血老粉做油漆底子的傳統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油漆後還要彩繪。商周時期彩繪紋飾尚較簡約,戰國後圖案色彩就越加繁複艷麗、细緻工整,至秦漢、唐宋時期更是“朱班重牙、畫轂紋軸”、“左青龍、右白虎”,極盡描繪之能事。而且不同時代的彩繪呈現出迴異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樣式,除髹漆彩绘外,在關鍵、突出的部位還裝有青銅飾件,這些飾件有的是必不可少的附件,如軏飾、衡首飾和車軎,有的是可有可無純粹為了美觀而添加的飾品,如鈴鑾、衡中飾、柱首飾等。先秦時期青銅物件主要採用錯金銀技術裝飾,商、周時期還常用獸骨、蚌、貝殼等材料,製作十分精美;秦漢以後更多地使用鎏金,或直接用金、銀材料鑲嵌、打造。王公顯貴的全套車輿馬具往往價值連城。中國的車輿馬具後來流傳到東南亞和歐洲,其裝飾技術及藝術風格也在這些地區和國家傳揚開來,為世界性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研究古代的車輿馬具是考古學、歷史學的重要課题。特别是對古車的研究,从春秋时代的《考工記》就已開始,但由於木結構的車子不能長期保存,後世學者缺乏實物對照,單單根據文字不能正確推想出古車的具體結構,所以經常誤解文獻記載的涵義。有時迫於政治需要(如為帝王考證車駕鹵簿等),而咬文嚼字、引經據典地閉門造車,憑空想像畫出一些脱離實際的古車復原圖,結果不僅歪曲了古車的本來面貌,還把研研究引入歧途。這一局面在20世紀初由於安陽殷墟的發掘得以改變,當時發現了多處商代車馬坑的殘迹,這些殘迹為古車研究開闢了新途徑。遗憾的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尚不能熟練地從黄土中完整地剥剔出木質車腐爛後留下的痕迹,所以還是没有弄清古車的全貌。新中國建立後,對古車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5 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先在河南輝縣成功地剥剔出戰國時代的車迹;隨後又陸續在安陽大司空村和孝民屯,陝西長安張家坡,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與淮陽,北京琉璃河、大葆臺,山東膠縣、臨淄,山西太原等地,發掘出一大批上至商周、下至秦漢的車馬坑,並完整地保存了其中绝大部份古車痕迹。根據這些痕迹能基本準確地測量、剖析出古車的尺寸與構造,了解古車的用材、製造技術和裝飾方法,菲能對歷代車的形制變化進行分析比較。同時,在車馬坑中隨葬的各類馬具,以及其他墓葬中出土的馬具馬飾和墓室裹的壁畫、石刻等,也為研究各個時代的馬具發展提供了實物和形象資料。

  這些豐富翔實的資料,為理論研究創造了基本條件。20世紀80年代,一批專家學者陸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專著,如楊泓先生的《戰車與車戰》《中國古代馬具的發展和對外影響》,孫機先生的《中國古獨鵪馬車的結構》《從胸式紫駕法到鞍套式繫駕法》,楊荚傑先生的《先秦古車挽馬部份彼具與馬飾考辯》,楊寶成先生的《殷代車子的發現與復原》,郭寶鈞先生的《殷周車器研究》,李米佳先生的《李米佳談古代帝王車辂》等等,把古車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筆者正是得益於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萌發了將其彙编成書的念頭,同時借機發揮善於繪畫的特長,把古代車輿馬具的基本原貌描繪出來使讀者能通過圖文對照來了解、欣賞這些文化瑰寶。

  作任何研究都必須持之以恒,特別是根據考古材料進行的研究,每一新的發現都可能會修正業已形成的觀點,如199 5年在安陽梅園莊發掘出一座商代車馬坑,在其中一輛車上發現了車軾,這一發現立即推翻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持有的軾出現於西周時期的觀點。所以,我們現在所作的每個結論,將來都可能面臨新的挑戰。更何况我不是一位專業研究人員,没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也没有參加過考古發掘的實踐工作,所以在编寫此書的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我真誠地希望讀者發現後能給予指教.,予以修正,或許通過相互討論能把這項研究深入進行下去,遣也是我斗膽寫這本書的目的。
前言

獨軸車車馬具名稱說明圖
雙轅車車馬具名稱說明圖
馬鞍具名稱說明圖
一、車的起源
二、先秦時期的獨軸車
  商代車的發掘與復原          
     西周車的發掘與復原         
     春秋戰國車的出土與復原       
三、先秦獨軸車的類型與用途
四、先秦的馬具馬飾與獨轉車的駕挽方法
五、秦漢時期的獨帕車與雙轅車
     秦代車的出士與復原        
     漢代車的出土與復原         
六、秦漢車制革新與雙轅車的類型和用途
     高車的車軾與車崎的改進         
     安車車箱結構的改進           
七、秦漢時期的馬具馬飾與獨軸車、雙轅車的駕挽方法
八、魏晋南北朝的馬具與馬皚
九、魏晋南北朝以降的牛車與其他畜力車
十、魏晋後各朝代的帝王辂車與明清民用馬車
十一、隋唐以降的馬具與馬飾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