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干扰电治疗仪

厂商 :北京冀诺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北京
  • 主营产品:
联系电话 :13811405563
商品详细描述
适应症状:
适应症:
扭挫伤、软组织劳损、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病及腰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习惯性便秘等。

作用机理:
医学界用频率1000Hz~100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将两组或三组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体内发生干扰后产生低频电流,这种电流称作干扰电流。应用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
干扰电疗法起源于50年代,在欧美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应用较多。80年代以来,人们在传统的静态干扰电疗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干扰电疗法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一、中频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点
  1. 阻抗明显下降:人体组织是可导电体,在电学上具有电阻和电容特性。组织对不同频率电流的电阻不同:对低频电流的电阻较高,随着频率的增高,电阻逐渐下降。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容抗的大小与电流频率和电容量成反比,其公式为:XC=1/2πfc 。当电容c大小一定时,容抗Xc的大小取决于电流的频率。频率越高,容抗就越低,电流就越容易通过。人体组织对频率较高的交流电的电阻和容抗都较低,Ward在1980年实验证实,在一对100 cm2的电极之间皮肤的阻抗,通以50Hz的低频电流时为1000Ω左右,通以4000Hz的中频电流时阻抗降至50Ω。所以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更容易通过组织,中频电疗法应用的电流强度较低频电流大,可达0.1~0.5 mA/cm2 ,能达到人体组织的深度也较深。
  2. 无电解作用:中频电流是交流电流,无正负极之分,因此电极下没有电解反应,没有酸碱产物产生,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患者能较好地耐受和坚持长时间治疗。
  3. 对神经肌肉的作用: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左右,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KHz,为此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定为低频电流。中频电流的频率在1KHz~100KHz之间,脉冲周期小于1ms,因此一个周期的中频电流不能引起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只有综合多个周期的连续作用并达到足够强度时才能引起一次强烈的肌肉收缩,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目前认为,低频感应电流只能兴奋正常的神经肌肉。对感应电已不能引起兴奋的变性的神经,中频电流仍可引起兴奋。中频电流刺激引起肌肉的强烈收缩,在主观感觉上比低频电流刺激引起的收缩要舒适得多,尤其是6000~8000Hz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的阈值与痛觉的阈值有明显的分离,即肌肉收缩的阈值低于痛阈,肌肉收缩时患者没有疼痛感。
  4.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特点:等幅中频电流的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为了克服中频电流的这一弱点,可以采用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即用0~200Hz 的低频来调制中频,使中频的幅度产生低频的变化。这样的中频电流克服低频电的缺点(如作用表浅、对皮肤刺激大、有电解作用等),又兼具了低中频电流的优点:人体组织的阻抗明显下降;不发生电解;患者能耐受较大强度的电流;电流的频率、波型、幅度可不断变化,患者不易产生适应性;刺激神经肌肉,可产生较强的肌肉收缩;整流后的半波中频电流可做药物离子导入。
二、干扰电流的产生原理
  两种不同频率的等幅交流电同时交叉地输入人体,就会发生干扰现象,产生一种不断变化的综合电流,。
  两组电流交叉形成的干扰电流不仅是幅度的变化,还有旋转向量的改变。因此干扰电流作用的最大刺激范围(最大电场强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为一方形区域,而是呈四叶形(four-leafed clover);不是在电极下而是在四个电极之间的中央。两组电流综合形成的干扰电流的强度比两组中的任何一组电流都大。此为静态干扰电。动态干扰电流是将静态干扰电的两组中频正弦电流的等幅波改为调幅波交叉地输入人体。动态干扰电流是将静态的等幅波改为周期为6s的三角形调幅波。两路调幅波的相位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组的调制相位相反(即一组电流强时,另一组电流弱,这样交替变化),形成的动态效应称做动态干扰Ⅰ。另一种是两组的调制相位相同(即两路电流的强度同时增强、减小),形成的动态效应称做动态干扰Ⅱ。
  人体对动态干扰Ⅰ的感觉是电流一会儿集中在这对电极下,一会儿集中在另一对电极下,这样来回变化。对动态干扰Ⅱ的感觉是一会儿在较小的区域内电流增强,一会儿电流减弱,来回变化。
三、干扰电疗法的作用特点
  1. 干扰电疗法是采用4 000Hz左右的中频电流,所以具有中频电疗法的一般优点:皮肤的阻抗降低,通过的电流较多,作用部位深;无电解作用;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人体能耐受较大的电流强度。
  2. 在电极下起作用的是等幅中频电流,在深部治疗部位和电流交叉处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是干扰电流:即0~2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
  3. 同时发挥低频电和中频电的治疗作用。
  4. 差频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可避免机体产生适应性。
四、动态干扰电疗法的作用特点
1. 电流强度不断发生节律性动态变化,人体组织不易产生适应性,有助于获得较好的疗效。
2. 多区刺激效果。由于矢量旋转的结果,动态干扰Ⅰ就好象在横竖两个方向交替对人体进行按摩,动态干扰Ⅱ则好象对人体按摩的力量时强时弱一样,使整个治疗部位的细胞得到最大最理想的刺激。


动态干扰电疗法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作用
  中频干扰电疗法的镇痛作用比较明显。临床使用证明,中频干扰电疗法作用后局部皮肤的痛阈有显著提高,治疗多种痛症有较明显和持久的镇痛效果。
临床上常用中频干扰电疗法治疗疼痛。
(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中频干扰电疗法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临床观察,中频干扰电疗后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交叉点处的皮肤温度升高。
  中频干扰电疗法还可通过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如作用于腰椎旁交感神经链可使下肢皮肤温度升高。
(三)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
  临床证明中频干扰电疗法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四)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中频干扰电疗法的作用部位较深,在电流交叉处的电场强度最大,因此在治疗内脏疾病方面,中频干扰电疗法优于其它物理疗法。
  中频干扰电疗法能改善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临床治疗内脏下垂、习惯性便秘等胃肠平滑肌张力不足的疾病,效果良好。
  中频干扰电疗法刺激盆底肌肉收缩,能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括约肌不稳(detrusor instability)。
(五)对植物神经的调整作用
有人将中频干扰电疗法作用于正常人和高血压病人的星状神经节,结果中频干扰电疗法对正常人血压无显著影响,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改变均不明显(P>0.05),但对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能使之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
(六)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1969年Nikolova-Troeva 首次报道用中频干扰电疗法治疗150例骨折后骨不连。经治疗后73%的患者最终骨折完全愈合。以后又有不少报道证实,中频干扰电疗法能促进骨折愈合,治疗骨不连、延迟连接和假性关节病(pseudarthrosis)有较好的疗效。

动态干扰电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和治疗效果
  1. 软组织损伤:中频干扰电疗法对软组织扭挫伤、挤压伤、慢性劳损、肌纤维织炎、腱鞘炎等伤病,有较好的止痛、消肿、加速损伤修复的作用。
2. 骨关节疾病:用中频干扰电疗法治疗关节扭伤、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滑囊炎、滑膜钙化等关节疾病,可以达到止痛、消肿、恢复关节活动度的效果。有人报道其疗效显著高于超短波、红外线、磁疗、腊疗(P<0.01)。国外作者报告用中频干扰电疗法配合手法按摩、冷疗(冰块按摩)治疗髋关节滑膜钙化,效果很好,可以免除手术之苦。
  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炎、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 骨折:国内马志清等对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在不撤除外固定和金属内固定的情况下进行中频干扰电疗法,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国外常用中频干扰电疗法治疗骨折后骨不连、假性关节病(pseudarthrosis)、骨折后骨萎缩(Sudeck atrophy)等。
  5. 血液循环障碍:中频干扰电疗法作用于颈、腰交感神经节及肢体,可以使雷诺氏病、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动脉硬化、静脉曲张患者的肢体血管扩张、血流改善。还可用于治疗冻伤、冻疮等。
  6. 内脏平滑肌张力低下:中频干扰电疗法治疗胃下垂,可提高胃壁平滑肌张力,使下垂胃的位置上升,从而减轻疼痛、改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治疗术后肠麻痹、尿潴留,可促使肠道和膀胱平滑肌收缩,收到即时的效果,一般数次治疗即可达到痊愈。对弛缓性便秘也有改善排便的作用。国外常用中频干扰电疗法来治疗真性压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不稳性膀胱(unstable bladder),效果显著,并且疗效持续时间长。电极放置分为四极法和双极法。四极法是用四个电极,患者半卧位,屈髋屈膝,两个电极置于双侧腹股沟,另两个电极置于双侧大腿内侧股三角下缘。双极法用双联电极,电极的位置男女不同。对女性,一个电极放在一侧坐骨结节下,一个放于会阴部、耻骨联合下。对男性,电极可置于臀裂两侧。每次治疗15~25分钟,每周治疗3~4次。
  7. 内脏纤维增生、粘连
  8. 肌肉萎缩、肌力低下
(二)禁忌证
  出血倾向,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植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
标签: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