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 :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主营产品:
- 生态浮床
- 生态浮岛
- 水处理设备
除氨氮微生物菌
“能降解氨氮的微生物”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态氨(NH3)和铵根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在健康的自然地表水体中,氮素主要以硝酸盐氮(NO3-)为主,植物可以利用根系吸收硝酸根离子和铵离子以获取氮素,氨氮作为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尤其是游离氨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关于氨氮的标准限值如下表:
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氨氮项目标准限制单位:mg/L
NH4+(ammonium)和NH3(ammonia)在水中最根本的反应是:
NH4++ OH-= NH3·H2O
NH3·H2O + H+= NH4++ H2O
二者是平衡反应,碱性越强,分子氨含量越高,则毒性越强。
包装 1kg装和10kg大包装。同时还有500g和250g的小袋样品装。
说明 形状:干燥颗粒 颜色:棕黄色 保存期:2年,请置于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pH值:7 最佳使用温度:20-38℃ 非微生物成分:盐、玉米粉或麦麸 微生物含量:20亿CFU/g
保存方法:请置于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如产品不慎入眼,用水冲洗即可。此产品不具危险性。 请置于儿童无法触及之处,请勿食。 注:购买者需明确使用、存放或拿去本产品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如不按照说明使用所发生之问题,销售商或代理商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
分子氨对鱼类及水生生物具有很大的毒性,而铵根离子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渗进生物体内的分子氨(NH3),将血液
|
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氨主要是侵袭粘膜,渗进血液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值越高,分子氨毒性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夏季,鱼类容易发生氨氮中毒死亡的原因所在。
氨氮治理产品含有自然生成、科学挑选的(非基因改造的)独家混合菌种,含8类兼性厌氧微生物[1] ,加强了对氨氮的降解效果。该产品是异养型好氧氨氮分解菌,菌种组合搭配更加合理,仅使用一个产品就能实现硝化(nitration)和反硝化(denitrification)的双重作用。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 先将氨氮分解成氮气和氢气;
- 氮气可以被微生物消耗[2] ,并促进它们的生长;
- 氢气被氧化,最终成为水分子的构成部分。
氨氮治理产品能够将NH4+的核心成分打破、分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直接将氨氮NH4+转化为氮气,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氨氮水平,消除恶臭。
尤其适用于氨氮含量较高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废水。(氨氮>100mg/L)
微生物脱氮机理:
硝化反应(nitration):硝化细菌(nitrifying)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是一种自养型好氧细菌。硝化反应是由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2NH3+3O2→2H++ 2NO2-+ 2H2O;(亚硝化反应)
NO2-+ 1/2 O2→NO3-
亚硝酸盐(NO2-)是硝化反应不能完全进行的中间产物,故其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NO3-),但在缺氧时,会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NH3)。此外,亚硝酸盐对水生生物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其通
过生物的呼吸,由鳃
氮循环示意图 |
丝进入到鱼类的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而高铁血红蛋白不具备这种功能,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反硝化反应(denitrification):也称脱氮作用。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转化是通过反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完成的。异化作用就是将NO2-和NO3-还原为NO、N2O、N2等气体物质,主要是N2。同化作用是反硝化细菌将NO2-和NO3-还原成NH3-N供新细胞合成之用,氮成为细胞的成分。
NO3-→NO2-→NO→N2O→N2
以下是某一重复性垃圾渗滤液氨氮去除实验数据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针对该产品使用的说明无意违反任何专利或法规,所提供之信息真实有效。但是,对上述信息和产品,包括构成和纯度
|
我方不作任何担保,因为最终的使用条件和产品处理过程中的变量都非我们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发生赔偿,所赔付款项不应超过购买产品价格。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也称兼性好氧菌,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无氧时仅维持生存。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的环境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不繁殖,所以若要提高兼性厌氧菌的生长量应通入适量的氧气。
生物固定,包括共生细菌(主要与豆科植物共生)和非共生细菌,进行固氮作用,并以有机氮的形式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