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归宿

厂商 :广州加利福朝阳心理辅导中心

广东 广州
  • 主营产品:
  • 问题少年
  • 自控力差
  • 早恋网恋
联系电话 :18819385883
商品详细描述

    偶然“夜不归宿”和“夜不归宿”的区别

青少年夜不归宿现象历来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9日刊登了一篇《防范未成年人夜不归宿,政府更当担责》,明确提出政府与学校等均应负起责任。还提到有些地方《未成年保护条例》,特别突出家庭保护和人性化关怀,如规定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夜不归宿、不得让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等。说明政府与有关方面已经十分重视青少年中夜不归宿的现象,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出现蔓延、贻误人生。
     笔者是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中的夜不归宿现象也是切齿痛绝。但是,在研究与处理上要正确对待“偶尔夜不归宿”与“夜不归宿”两者的关系,这不仅是量的多少区别,而是质的根本不同。“偶尔夜不归宿”与“夜不归宿”从现象来看都是属于“离家出走”或“逃夜”,都是不良行为。但是这种的“夜不归宿”的类型不同、原因诸多、情况复杂,作为家庭与教育工作者需冷静思索,认真的分析,以免把偶尔夜不归宿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其矛盾扩大而造成难以收拾。
     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夜不归宿学生的情况和心理,进而提出如何矫治“夜不归宿”不良行为,其目的不要把刚步入错误边缘的学生,而推入到罪恶的泥坑。

  一、 偶尔夜不归宿的特点
1、夜不归归宿的偶尔性
这里所指的偶尔夜不归宿学生多数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精力有余、贪婪活动。有的是一时冲动临时决定外出活动,夜不归宿是属于偶尔性,即是第一次。例有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汽车开回学校,时间尚早,而他们的精力充沛、游兴未尽,反正家长知道学校组织春游,晚点回家没问题,因此几位男女学生结伴,大家嘻嘻哈哈、边说边笑,从学校一直游荡到南京路,玩得时间都忘记了,通宵达旦到天明,然后悄悄地回家,到了上课时间他们全到了。这种“偶尔”夜不归宿是区别于严重不良习性,不良品德。与经常逃夜、夜不归宿的学生是绝然不同。
2、夜晚活动的盲目性
这些外出活动的学生不一定有周密的计划,他们往往是盲目的消磨时间。男学生小朱晚上七点外出买东西,偶尔碰到同一个班级的女学生小王,俩人随意地聊聊,两位步入青春期的男女谈兴甚浓,去向并无目标,二人就往热闹的街上游荡了二、三个小时,一看时间不对,就不敢回家了,干脆就继续游荡到深夜,实在累了就到居民大楼的楼梯上过夜。
3、结伙活动的随意性
这些学生他们个性一般外向,精力有余、爱好活动,他们晚上活动并无确定,一般事先没有约好通宵不归,而是根据自己的游兴而定。几位同学偶尔相遇,走到电影院门口,看到有通宵电影,结伙买上票子边看电影边聊天,只要有人愿意参加,绝不会排他性,就不顾家长焦虑等待。
4、一般无严重危害性
偶尔夜不归宿是偶然出现,又以消磨时间、释放多余精力为主。同学之间一般是同班或同校的,大家之间相互熟悉,聚合在一起仅以说说玩玩,一般不发生违法现象,有的即使男女同学相聚,也是趣味相投并没有发生越轨现象。例如上面所述,两位男女同学晚上邂逅,然后夜不归宿仅在公房楼梯上过夜,一个坐在楼梯上端,一个坐在楼梯的下端相隔8格台阶悄悄地说话,他们感到很高兴,第二天各人回家,以后也没有发生再相聚的机会。
 
 二、偶尔夜不归宿行为的探究
1、生理逐渐成熟 性心理萌动
偶尔夜不归宿的学生一般多是未成年人,发生在初中阶段个别还有小学高年级,他们在生理上逐渐成熟步入了青春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男女同学性心理开始萌动,男女同学的界限逐渐消除,原来的“疏远期”开始进入“爱慕期”,异性同学之间希望有所接近,相互间能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相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彼此感到有一定的愉悦体验。男女同学也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他们仅是怀春表现并不是早恋。因而一般的偶尔夜不归宿的,不少是有男女同学,是青春期心理的一种表现,但又是一种不恰当的交往方式。
2、心理上向往 导致行为追求
改革开发,全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高楼耸立、交通便捷,繁华的大城市夜生活丰富多彩、十分迷人。繁荣的街道灯火辉煌,闪烁的霓虹灯使人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高雅的游乐场所、通宵达旦的电影吸引了国内外朋友。即使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已步入青春期,对这种夜生活也有强烈的好奇性,若是缺乏坚强的控制能力,他们再也不能安份于平淡乏味的学业生活。此时一些精力充沛、游兴甚浓的学生,向往着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尝试缤纷多姿的娱乐活动,因而在猎奇心理驱使下,也会蠢蠢欲动。一旦家庭管理上出现了空隙,他们就有机可乘,未经家长允许采用不恰当的方式过上一次夜生活。
3、家庭情感淡漠 寻找宣泄场所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独立愿望日益强烈,个人意识增强,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青少年此时情感丰富、热情奔放,他们需要自己的情感生活,当他们获得成功时,能使他们的朋友分享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朋友们也能分担忧愁与沮丧。这些偶尔夜不归宿孩子家庭,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正常情感的投入,孩子们在家庭中没有情感释放的机会。曾经调研了父母亲与孩子沟通情况,发现这些家长缺乏与孩子沟通的认识,父母们往往忙于工作与生活,因而当孩子心境、情绪不好时,热情关心的只占25%;父母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只占40.62%;也就是说60%的孩子缺少与父母沟通;即使孩子心境、情绪不好时,75%的孩子不能得到父母热情关心。然而,只有12.5%家长组织与孩子在节假日进行亲子活动;而87.5%是偶尔或从不组织。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与孩子情感淡漠。专家认为:“失爱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诱惑,加入到不良团体”。这些孩子在家庭缺乏应有关怀,因而只能寻找机会,外出活动获取青少年应有的欢乐,抒发青少年应有的情趣。
4、家庭管教薄弱逆反心理严重 
家长从主观上都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但是这些家庭普遍缺乏严格的家教,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应该对父母负责,而这些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们本人文化一般不高,在家庭教育上实际是一个盲区。另外从家庭结构、家庭管理安排上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忙于经商打工,奔波于剧烈竞争的市场,有的夫妇离异,为了寻找自己情感生活,不可能顾及孩子的教育。因而,这些子女们面对不和谐的家庭,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心理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严重,会做出使人惊动的一些举动。这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轨,不是严厉斥责就是棍棒痛打,这样只能造成更严重的对立,蕴育着更为严重不良后果。
 
三、预防与矫治青少年中偶尔夜不归宿的思考
1、重视思想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
家庭与学校必须贯彻《青少年保护条例》重视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纪律、法制教育,使孩子懂得在学校要遵守校纪,在家庭应执行家规,增强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子女在家中不仅能获取父母正常的爱,也应懂得以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礼仪道德对父母实施爱的回报。青少年应懂得自我保护,学会自尊、自爱、自强,把精力放在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辨别是否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做一个国家有用的人才。
2、研究学生心理 加强青春期教育
夜不归宿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初中阶段,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生理上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是心理发展往往滞后,是非概念淡漠,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心理发展不够稳定容易做出偏激或父母难以预料之事。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孩子经常沟通,一旦孩子出现了夜不归宿的现象既要引起重视,又不能把事态扩大,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把原本容易解决的问题弄巧成挫,产生与父母对立,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因此家长应该了解与研究孩子,重视青春期的教育,使他们健康、顺利度过青少年关键时期。
3、改进家庭教育 妥善安排生活
家长生育了孩子,不仅有抚养义务,而且有具有科学教育的责任,家庭应该担当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功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因此父母应该学习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又不能权威自居简单粗暴,父母应该与孩子经常交流与沟通,妥善安排孩子的休闲时间,定时组织与子女亲子活动,让他们的情感有处抒发,他们的精力有处释放,他们对父母应既具有威慑感又感到亲昵、亲近,使他们对家庭产生归属、依恋,感受家庭感和谐、温馨,从而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4、矫正心理偏差 重在心理教育
家庭中有子女一旦出现偶尔夜不归宿的现象,首先应设法寻找回家,此时父母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差错,尊重孩子的人格,分析孩子出现不良现象的原因,从中能否在家庭教育管理上吸取某些教训。父母也可以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分析孩子差错的缘故,然后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与沟通。这种沟通与帮助是平等的方式与其讨论,鄙弃孩子不良习惯。父母应该给归来的孩子更多的温暖,绝不能歧视,他们在家长的关怀、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必要的教育与疏导,能走出思维的怪圈、矫正心理偏差。
偶尔夜不归宿是青少年的一种不良行为,笔者所研究的“偶尔夜不归宿”均没有做出违法、越规事件。因此,这些学生不要轻以被学校定为“控制”对象,按“特殊”“问题”学生来处理看待。本文研究偶尔夜不归宿学生,并不是姑息、迁就发生差错的学生,而是向家长阐明孩子有较大的可塑性,希望我们通过耐心教育与帮助,使他们集中精力学好功课,同样可以培养成优秀人才,如果“偶尔”没有及时教育,遇上了坏人的引诱与教唆,那么“偶尔”会成为“必然”,将会贻误人生,给家庭、学校与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十分重视孩子出现第一次,即偶尔夜不归宿的现象,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