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 :深圳市腾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主营产品:
- 黄骨鱼苗
- 罗非鱼苗
- 生鱼鱼苗
联系电话 :18926688449
商品详细描述
生鱼杂交黑鱼的养殖技术
一, 生鱼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一)生鱼的经济价值 生鱼(Ophiocephalus argus)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又称黑鱼、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据测定,每百克鱼肉含蛋白19.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生鱼属硬骨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 有乌鳢(两湖生鱼)、斑鳢(两广生鱼)及其杂交种。
1. 形态特征
1.1乌鳢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两行黑色斑块。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两湖生鱼”,鱼肉腥味较浓。
1.2斑鳢的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500—1000克。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无硬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众多不规则大小黑斑;头顶部黑斑呈“一八八”状。习惯上称为“两广生鱼”,鱼肉煲汤无腥味。斑鳢和乌鳢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斑鳢体较乌鳢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似“一八八”三字;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
1.3杂交鱼 以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杂交繁育出子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生长速度快,3个月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区,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两种生鱼杂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鱼为“杂交鱼”。
2. 生活习性 生鱼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借助腮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生鱼的生存水温0℃—41℃,最适水温26—28℃。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生鱼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生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蛇状,缓缓向前移动。
3. 食性与生长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以小鱼、虾、蛙的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小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知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悬殊时,生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培养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夏季高温时节养殖4—5个月后,斑鳢(港种)可达1.0—1.2斤,杂交种养殖3—4个月可达2斤。
4、 鱼苗放养 投放小鱼苗,必须为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大小规格基本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
2. 3 饵料投喂 经驯养的仔鱼投放网箱后,开始用鱼糜诱食,2—3天后加入鳗鱼料拌和成团投喂。鱼苗经15—20天的饲养,体长一般可达2厘米以上,这时,可投喂膨化鱼苗开口料(拌少许冰鲜鱼浆),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
2. 4 饲养管理
1)保持箱内水质清新:鱼苗下箱后,每天清洗一次网箱,并移动位置,便于箱内外水体对流交换。同时,网箱内投放占水面1/5面积的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2)及时分箱:鱼苗在网箱内经15—25天的饲养,其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必须过筛分稀,以保持网箱内鱼苗规格大小一致。
3)日常管理:主要是勤洗网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坏,以防外逃。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和防治鱼病。
3. 鱼苗培育期间注意事项 在种苗培养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发现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中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由于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聚集一起,投饵时游弋于群体中心和体弱的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况良好的鱼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二要改进投饵方法,采取一天多次投喂,使鱼苗能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在培育的初期,轮虫、水虱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的不足,都会使苗种摄食不均而造成长势不一,引发互相残杀。因此,当池塘天然饵料不足时,可在池塘水面上设置灯光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适当投喂水虱、冰鲜鱼浆和鳗鱼配合粉料。生鱼苗有集群的习性,若发现集群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在天气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将鱼苗捞取放到本育苗塘的其他地点。要注意水色的变化,尤其在高温季节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起鱼苗浮头、泛塘,造成苗种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据苗种生长情况,适时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调节水质,增加水体空间调整苗种密度。
三, 生鱼成鱼养殖两模式 生鱼成鱼养殖是指在池塘等水体中将生鱼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其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浙江等地区养殖生鱼,多采取成鱼池套养和集约化精养。生鱼集约化精养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养殖生鱼的主要模式,亩产量一般达2—3吨,高产塘每亩可达4—6吨
一, 生鱼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一)生鱼的经济价值 生鱼(Ophiocephalus argus)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又称黑鱼、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据测定,每百克鱼肉含蛋白19.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生鱼属硬骨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 有乌鳢(两湖生鱼)、斑鳢(两广生鱼)及其杂交种。
1. 形态特征
1.1乌鳢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两行黑色斑块。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两湖生鱼”,鱼肉腥味较浓。
1.2斑鳢的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500—1000克。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无硬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众多不规则大小黑斑;头顶部黑斑呈“一八八”状。习惯上称为“两广生鱼”,鱼肉煲汤无腥味。斑鳢和乌鳢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斑鳢体较乌鳢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似“一八八”三字;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
1.3杂交鱼 以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杂交繁育出子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生长速度快,3个月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区,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两种生鱼杂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鱼为“杂交鱼”。
2. 生活习性 生鱼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借助腮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生鱼的生存水温0℃—41℃,最适水温26—28℃。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生鱼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生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蛇状,缓缓向前移动。
3. 食性与生长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以小鱼、虾、蛙的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小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知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悬殊时,生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培养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夏季高温时节养殖4—5个月后,斑鳢(港种)可达1.0—1.2斤,杂交种养殖3—4个月可达2斤。
4、 鱼苗放养 投放小鱼苗,必须为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大小规格基本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
2. 3 饵料投喂 经驯养的仔鱼投放网箱后,开始用鱼糜诱食,2—3天后加入鳗鱼料拌和成团投喂。鱼苗经15—20天的饲养,体长一般可达2厘米以上,这时,可投喂膨化鱼苗开口料(拌少许冰鲜鱼浆),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
2. 4 饲养管理
1)保持箱内水质清新:鱼苗下箱后,每天清洗一次网箱,并移动位置,便于箱内外水体对流交换。同时,网箱内投放占水面1/5面积的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2)及时分箱:鱼苗在网箱内经15—25天的饲养,其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必须过筛分稀,以保持网箱内鱼苗规格大小一致。
3)日常管理:主要是勤洗网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坏,以防外逃。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和防治鱼病。
3. 鱼苗培育期间注意事项 在种苗培养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发现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中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由于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聚集一起,投饵时游弋于群体中心和体弱的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况良好的鱼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二要改进投饵方法,采取一天多次投喂,使鱼苗能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在培育的初期,轮虫、水虱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的不足,都会使苗种摄食不均而造成长势不一,引发互相残杀。因此,当池塘天然饵料不足时,可在池塘水面上设置灯光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适当投喂水虱、冰鲜鱼浆和鳗鱼配合粉料。生鱼苗有集群的习性,若发现集群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在天气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将鱼苗捞取放到本育苗塘的其他地点。要注意水色的变化,尤其在高温季节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起鱼苗浮头、泛塘,造成苗种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据苗种生长情况,适时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调节水质,增加水体空间调整苗种密度。
三, 生鱼成鱼养殖两模式 生鱼成鱼养殖是指在池塘等水体中将生鱼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其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浙江等地区养殖生鱼,多采取成鱼池套养和集约化精养。生鱼集约化精养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养殖生鱼的主要模式,亩产量一般达2—3吨,高产塘每亩可达4—6吨
相关产品推荐